摘要:陈宝琛究竟是谁。能够做为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是一位十分牛逼的老师了,博学多才,上可治国安邦,下可为人师表,曾被连降九级闲赋福州25年,开办学校30多所,7年培养毕业生700人,真不愧是末代帝师。

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吗?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溥仪的一位老师。

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为了让六岁的溥仪读好书,请了多位老师。其中有一位教汉文的老师,叫做陈宝琛。

据说溥仪当年十分调皮爱捣蛋,读书极不用功,除经常生病不上学外,还时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

但是溥仪却被多位老师教成一个学富五车的皇帝。陈宝琛曾暗示了溥仪的文化水平大概属于大学生。如果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够高,晚年的溥仪是不可能完成写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当然,陈宝琛功不可没。

能够做为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是一位十分牛逼的老师了,博学多才,上可治国安邦,下可为人师表,曾被连降九级闲赋福州25年,开办学校30多所,7年培养毕业生700人,真不愧是末代帝师。

陈宝琛究竟是谁?

一、陈宝琛家族背景强大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陈宝琛出生于福建闽县螺洲,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他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21岁的陈宝琛中进士,被翰林院录用为庶吉士,授编修,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历任江西学政、南洋大臣、福建铁路会社总办、礼学馆总纂大臣、山西巡抚等职。其为人志趣远大,办事条理精详,“于经济要政、洋务、海防有关之事,皆能研究通达”。

他的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陈家在唐朝末期,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下传到这一代已十九世。

而且,自从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后,从此先代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

并且从陈若霖起,开始显达,陈宝琛更是位居太傅。陈若霖之后,五代都有人中进士、举人。据统计明清两代,陈家中进士二十一名,中举人一百一十名。

陈宝琛家中兄弟共六人,个个精英。他的弟弟陈宝瑨和陈宝璐中进士;另三个弟弟陈宝琦、陈宝瑨、陈宝璜等也皆是举人出身,时称“六子科甲”。

二、上可治国安邦

陈宝琛忠心爱国,又有治国之才,他的仕途生涯两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光绪时期;二是宣统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当中,他都提出了很有远见的治国安邦之策。

(一)光绪时期

光绪四年(1878年),针对完颜崇厚因贪生怕死,擅自与俄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次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九城,他力主收复。

光绪八年(1882年),陈宝琛任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被授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法国侵犯中国属国越南,在四月初十日他上书《陈越南兵事折》,表述了他对“越南问题”的看法。

他说,越南之于滇粤,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也。越南一旦沦为法国的殖民地,那么中国西南边疆滇粤水陆处处逼于他族。

他还认为,法国控制了越南以后,紧接着就会与中国“争隙地、责逃人、廓商岸”。且法国“志在蚕食”、“求取无厌”。

陈宝琛早已预见到了法国迟早要对中国挑起战事,中法间的战争必然会爆发。

于是,在光绪十年,陈宝琛上书光绪帝想要招兵买马,主张通过变化练兵的办法达到强兵的目的,并要根据实际情况任用人才,通过筹饷的方式让练兵的事变得持久长远。此后,他又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该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

在中法越南交涉时期和中法战争中,陈宝琛对解决冲突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主战。在外交政策上,陈宝琛的所谓“联与国”,指出了两点:

1、务必充分注意到德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假如法国因占据越南强大起来,德国必定有所担心,所以德国权衡之后,势必愿意同中国联合,暗中援助中国以遏制法国。

2、在外交上广泛制造“中国与德国关系密切”的舆论,即使中德两国实际上未能联合,也会让法国产生很大的疑虑,不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只可惜,陈宝琛“联德拒法”的以夷制夷外交手段并未得到光绪认可,在实际中得以实施。不过,在如今看来,它反映出,陈宝琛的这一灵活外交策略,是存在着可行性,以及有其现实意义的。

随后,陈宝琛迎来了人生当中最背运的时刻。因为他推荐的唐炯、徐廷旭在中法战争中兵败而受到牵连,被吏部商议连降九级处分。自此,他还乡福州,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二)宣统时期

陈宝琛再次出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后,于次年宣统元年,陈宝琛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陈宝琛在毓庆宫行走,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

陈宝琛因博学多才,深得溥仪厚爱,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清朝灭亡之后,他后仍追随溥仪。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溥仪被日本侵略者诱至东北充当伪满傀儡。

次年,陈宝琛跟踪而去,竭力主张复辟大清帝国,反对溥仪出任日本操纵的伪满蒙共和国总统。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有去无回。”不料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

但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最终他郁郁返回天津,宣告了其仕途生涯的落幕。

三、下可为人师表

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陈宝琛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居家达25年之久。

然而,陈宝琛虽然被贬,但不失青云之志。他在赋闲期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25年办了30多所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宝琛应返回福建老家后,修葺先祖的赐书楼,并且修建沧趣楼。自此,他闭门读书、赋诗、写字。

1899年,陈宝琛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大量培养人才,推广教育为目标,曾倡导设立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并在主持高等学堂的时候,派遣法、政、商、工、农等科的学生前去日本留学。

1905年,陈宝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邀集省城士绅座谈,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成。当年十一月,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由于众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闽大地掀起了兴办小学堂的小高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陈宝琛的主持下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全闽师范学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养毕业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学教师的骨干。

至1909年,陈宝琛晋京官复原职(再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福州城乡已兴办公立、私立小学校30余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风。其间陈宝琛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实在功不可没。

陈宝琛故居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宝琛还开明大度,极力支持夫人王眉寿兴办女子新式教育。

在1906年,在丈夫的支持下,王眉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1907年,女子职业学堂问世,王眉寿兼任监督;1909年,两校合并为“女子师范学堂”。

陈宝琛此举,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可以说,倘若没有陈宝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与发展是难以想像的。

陈宝琛对于福建现代教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后人对他敬佩无比,有口皆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陈宝琛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陈宝琛终生为国,其精神可嘉可敬。虽然在仕途中,他的许多治国安邦之策未能被迂腐的清王朝采纳;但是他在教育事业上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篇章,数举首开福建新式教育先河,惠泽八闽大地乃至晚清社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参考文献:福州市档案局

陈宝琛.闽都文化研究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