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寶琛究竟是誰。能夠做爲皇帝的老師,陳寶琛是一位十分牛逼的老師了,博學多才,上可治國安邦,下可爲人師表,曾被連降九級閒賦福州25年,開辦學校30多所,7年培養畢業生700人,真不愧是末代帝師。

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教,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老師。在他們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嗎?本文將爲大家介紹溥儀的一位老師。

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爲了讓六歲的溥儀讀好書,請了多位老師。其中有一位教漢文的老師,叫做陳寶琛。

據說溥儀當年十分調皮愛搗蛋,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時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

但是溥儀卻被多位老師教成一個學富五車的皇帝。陳寶琛曾暗示了溥儀的文化水平大概屬於大學生。如果沒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夠高,晚年的溥儀是不可能完成寫了《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當然,陳寶琛功不可沒。

能夠做爲皇帝的老師,陳寶琛是一位十分牛逼的老師了,博學多才,上可治國安邦,下可爲人師表,曾被連降九級閒賦福州25年,開辦學校30多所,7年培養畢業生700人,真不愧是末代帝師。

陳寶琛究竟是誰?

一、陳寶琛家族背景強大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陳寶琛出生於福建閩縣螺洲,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他十三歲中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1868年),21歲的陳寶琛中進士,被翰林院錄用爲庶吉士,授編修,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歷任江西學政、南洋大臣、福建鐵路會社總辦、禮學館總纂大臣、山西巡撫等職。其爲人志趣遠大,辦事條理精詳,“於經濟要政、洋務、海防有關之事,皆能研究通達”。

他的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

陳家在唐朝末期,從河南固始南遷福建,明洪武年間定居螺江,人稱“螺洲陳”,下傳到這一代已十九世。

而且,自從陳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陳淮第一個成爲進士後,從此先代常有人由科舉而進入仕途。

並且從陳若霖起,開始顯達,陳寶琛更是位居太傅。陳若霖之後,五代都有人中進士、舉人。據統計明清兩代,陳家中進士二十一名,中舉人一百一十名。

陳寶琛家中兄弟共六人,個個精英。他的弟弟陳寶瑨和陳寶璐中進士;另三個弟弟陳寶琦、陳寶瑨、陳寶璜等也皆是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

二、上可治國安邦

陳寶琛忠心愛國,又有治國之才,他的仕途生涯兩分爲兩個階段,一是光緒時期;二是宣統時期。在這兩個時期當中,他都提出了很有遠見的治國安邦之策。

(一)光緒時期

光緒四年(1878年),針對完顏崇厚因貪生怕死,擅自與俄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次年,沙俄侵佔新疆伊犁九城,他力主收復。

光緒八年(1882年),陳寶琛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被授爲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當時,法國侵犯中國屬國越南,在四月初十日他上書《陳越南兵事折》,表述了他對“越南問題”的看法。

他說,越南之於滇粵,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也。越南一旦淪爲法國的殖民地,那麼中國西南邊疆滇粵水陸處處逼於他族。

他還認爲,法國控制了越南以後,緊接着就會與中國“爭隙地、責逃人、廓商岸”。且法國“志在蠶食”、“求取無厭”。

陳寶琛早已預見到了法國遲早要對中國挑起戰事,中法間的戰爭必然會爆發。

於是,在光緒十年,陳寶琛上書光緒帝想要招兵買馬,主張通過變化練兵的辦法達到強兵的目的,並要根據實際情況任用人才,通過籌餉的方式讓練兵的事變得持久長遠。此後,他又提出的東三省官員應該滿漢兼用等建議,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

在中法越南交涉時期和中法戰爭中,陳寶琛對解決衝突問題的主導思想是主戰。在外交政策上,陳寶琛的所謂“聯與國”,指出了兩點:

1、務必充分注意到德國與法國之間的矛盾,假如法國因佔據越南強大起來,德國必定有所擔心,所以德國權衡之後,勢必願意同中國聯合,暗中援助中國以遏制法國。

2、在外交上廣泛製造“中國與德國關係密切”的輿論,即使中德兩國實際上未能聯合,也會讓法國產生很大的疑慮,不能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只可惜,陳寶琛“聯德拒法”的以夷制夷外交手段並未得到光緒認可,在實際中得以實施。不過,在如今看來,它反映出,陳寶琛的這一靈活外交策略,是存在着可行性,以及有其現實意義的。

隨後,陳寶琛迎來了人生當中最背運的時刻。因爲他推薦的唐炯、徐廷旭在中法戰爭中兵敗而受到牽連,被吏部商議連降九級處分。自此,他還鄉福州,卻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二)宣統時期

陳寶琛再次出山。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後,於次年宣統元年,陳寶琛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陳寶琛在毓慶宮行走,任宣統帝溥儀的老師。

陳寶琛因博學多才,深得溥儀厚愛,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清朝滅亡之後,他後仍追隨溥儀。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溥儀被日本侵略者誘至東北充當僞滿傀儡。

次年,陳寶琛跟蹤而去,竭力主張復辟大清帝國,反對溥儀出任日本操縱的僞滿蒙共和國總統。他勸說:“貿然從事,只怕有去無回。”不料被溥儀認爲“忠心可嘉,迂腐不堪”。

但他仍不顧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諫,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最終他鬱郁返回天津,宣告了其仕途生涯的落幕。

三、下可爲人師表

中法戰爭後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陳寶琛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閒居家達25年之久。

然而,陳寶琛雖然被貶,但不失青雲之志。他在賦閒期間,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25年辦了30多所學校,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光緒十一年(1885年),陳寶琛應返回福建老家後,修葺先祖的賜書樓,並且修建滄趣樓。自此,他閉門讀書、賦詩、寫字。

1899年,陳寶琛任鰲峯書院山長,以大量培養人才,推廣教育爲目標,曾倡導設立東文學堂、師範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並在主持高等學堂的時候,派遣法、政、商、工、農等科的學生前去日本留學。

1905年,陳寶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邀集省城士紳座談,倡議成立全閩教育商榷機構,得到了大家一致贊成。當年十一月,閩省學會(此乃福建教育總會的前身)宣告成立,陳寶琛被公推爲會長。學會成立後,由於衆人同心同德、羣策羣力,八閩大地掀起了興辦小學堂的小高潮。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陳寶琛的主持下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

全閩師範學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養畢業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學教師的骨幹。

至1909年,陳寶琛晉京官復原職(再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福州城鄉已興辦公立、私立小學校30餘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風。其間陳寶琛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實在功不可沒。

陳寶琛故居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寶琛還開明大度,極力支持夫人王眉壽興辦女子新式教育。

在1906年,在丈夫的支持下,王眉壽創辦“女子師範傳習所”,自任監督;1907年,女子職業學堂問世,王眉壽兼任監督;1909年,兩校合併爲“女子師範學堂”。

陳寶琛此舉,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可以說,倘若沒有陳寶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與發展是難以想像的。

陳寶琛對於福建現代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後人對他敬佩無比,有口皆碑。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陳寶琛病逝,享年87歲,歸葬福州。

陳寶琛終生爲國,其精神可嘉可敬。雖然在仕途中,他的許多治國安邦之策未能被迂腐的清王朝採納;但是他在教育事業上卻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篇章,數舉首開福建新式教育先河,惠澤八閩大地乃至晚清社會,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

參考文獻:福州市檔案局

陳寶琛.閩都文化研究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