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如同再羸弱的孕妇也会奋不顾身的生下孩子,传承更像是星辰遗留在我们身体中的本能,实际上,如今所有地球生命身体里的重元素都来自于我们的太阳诞生之前,在那个超新星爆炸中诞生的,它不但播下了创造我们太阳系的原始气体云,也在我们的身体中都刻下了那次耀眼夺目的刻印, 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辰之子。它本身是由一团大爆炸生成的尘、气的混合物,形成时就有自转,在它的引力收缩过程中温度和密度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

距今50亿年前,在银河系第三旋臂——猎户旋臂的边缘上有一团超新星爆发后遗留下的星云,后世称之为太阳星云,这是整个太阳系的初始状态。

如果从距当前太阳系的440光年的墨洛珀星云的智慧生物看来,这团星云黯淡微小的可怜,不规则的双螺旋形状透出宇宙大爆炸近乎吝啬的馈赠,明显营养不良,如果将这个已经诞生了100亿年正值壮年的三维空间宇宙看成是一场大鱼大肉的盛宴,那么这团停留在星系边缘的太阳星云更像是被吐在犄角旮旯的鱼刺,如果早期宇宙产生过智慧生命的话,那么连最饥不择食的星际殖民者都对这团宇宙气团不屑一顾,当然,这对于后来诞生于这个星系中的智慧生命来说,也许是件大好事。缘起性空

然而,如同再羸弱的孕妇也会奋不顾身的生下孩子,传承更像是星辰遗留在我们身体中的本能,实际上,如今所有地球生命身体里的重元素都来自于我们的太阳诞生之前,在那个超新星爆炸中诞生的,它不但播下了创造我们太阳系的原始气体云,也在我们的身体中都刻下了那次耀眼夺目的刻印, 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辰之子。

星云本身就是恒星的母体,太阳星云也没有例外。它本身是由一团大爆炸生成的尘、气的混合物,形成时就有自转,在它的引力收缩过程中温度和密度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赤道方向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

而太阳星云原含有不易挥发物质的颗粒互相碰撞,如果相对速度不大,化学力和电磁力可以使它们附着在一起成为较大的颗粒,叫做星子(多浪漫的名字)。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以及电磁力的作用下,像尘埃一般将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

尘层非常不稳定,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块的尘、气团。按照科学家萨夫龙诺夫的理论,这些尘、气团由于自引力收缩,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这也就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初的样子。

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公里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轨道而使它们变形和倾斜。于是原来扁平的运行系统就变厚起来。同时,星子越大,它的引力增长也越快。在一个空间区域里的最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最后将一定区域内的尘粒和星子基本扫光而形成行星。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的都被吞并。如同无数精子最终只有一到两个成活,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永远是宇宙不二的公理。

科学家们经过对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氢元素在太阳的总质量里占了71%,还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氦,占太阳总质量的27.1%。不过,氦虽然是在太阳上发现的,但它作为太阳元素的高贵身份很快就掉价了,因为没过多久,在地球上也发现了氦元素。不久之后,科学家们又在太阳的光谱里分析出了大量和地球上相同的元素,这也能够证明地球始于太阳,或者起码两者同源。譬如朝露

距今46亿年前,地球就出现了,更出乎意料的则是月球,它是在45亿年前诞生的,两者近乎是伴生,更神奇的事情在于,即便是灭亡了恐龙的小行星如此著名,但根据科学家的观测,真正意义上的小行星对于地球的碰撞相对数量非常少,对比月球上伤痕累累的巨大陨石坑,如果你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简直就要认为地球的这颗卫星简直就是为了帮助地球抵挡来自宇宙的威胁还产生的一样。

事实上,人类自有了独立意识并在对包括自己种族在内的大屠杀中渐渐成长为恐龙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时,自然会有睥睨四方,不可一世的感觉,也一定会觉得自己格外特别,所以才会想尽办法的帮自己寻找意义,可惜地心说是错的,日心说也是错的,甚至连太阳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黄矮星,主要由氢构成。与最初的大爆炸类似,它使氢聚变而产生氦。然而,因为氢原子中的质子比氦原子中的质子重,所以出现了一个质量的盈余。这些盈余的质量按照爱因斯坦的公式E=mc²转换成能量。这个能量即是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能量。这也是氢聚变为氦时,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太阳会发光的原因。

然而,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这些氢燃料会被慢慢消耗殆尽。一个黄色的恒星最终会因为产生了太多氦废料,而将燃炉关闭。此时,引力将占据主导地位(引力大于核力),并将恒星压缩得更紧。随着温度的飙升,恒星很快会热得足以燃烧废氦,并将它们转化为其他元素,如锂和碳。注意,核聚变沿着结合能曲线下降达到原子量较高的元素时,仍然可以释放出能量。也就是说,废氦可以继续燃烧,其方式与我们熟知的普通的灰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继续燃烧相同。尽管现在,该恒星的尺寸已大大减小了,但它的温度仍然非常高,它的大气层的尺寸急速膨胀。事实上,当太阳耗尽了氢燃料并开始燃烧氦燃料的时候,它的大气层的尺寸将扩展到现在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火星的公转轨道。我们称其为红巨星。当然,这也意味着在太阳的大气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地球被蒸发掉了。因此,这条曲线也预言了地球的最终命运。我们的太阳是一个中年恒星,已存在了50亿年时间,它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在它烧掉地球之前还有50亿年的生命。

始于太阳,又终于太阳,我们的地球还真是有始有终。

最后,当氦燃料也消耗殆尽,核燃炉将会熄灭。引力再次占据压倒性优势,将恒星向内压缩。红巨星将坍缩成为一个白矮星,即一个全部质量被压缩为地球那么大的一个小小的恒星。白矮星并不十分明亮,因为在下降到结合能曲线的底部后,它通过爱因斯坦方程E=mc²只能吸取很少部分的剩余能量。

我们的太阳最终将成为白矮星,并在几十亿年的时间中用尽它的核燃料,而渐渐死亡。最后,它会变为暗色的、烧光了的矮星。然而,人们相信,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且为太阳的几倍,那么白矮星中的大多数元素将继续聚合为越来越重的元素,最后到达铁元素。一旦到了铁元素,就靠近了曲线的最底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就不再从剩余的质量中提取能量了。这时候的核炉彻底关闭了。引力成为主导,将恒星压缩,星体的温度爆炸性上升几千倍,达到上万亿度。此时,白矮星的铁核坍缩,白矮星的外层被炸毁,同时释放出星系中已知的最巨大的爆发能量,成为一个被称为超新星的爆炸恒星。一个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足以超过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的整体亮度。

那时将再次开启一次轮回,也许一颗新的星云又会诞生,还会有太阳系,地球,你,我,他吗?

这个答案,需要跨越50亿年的时空去看一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