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來對於漢城這個名字,在韓國人心目中,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李氏王朝仿效漢文化所起的名字,這讓他們感到很彆扭,感覺用不慣,不管何時提起這個名字,總會讓他們想起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藩屬國的往事,所以不願讓我們再以漢城相稱。韓國爲了避免中國再有漢城這樣的稱呼,在本世紀初,他們乾脆直接將漢城的中文名字改名爲“首爾”,奇葩的是,他們僅僅只是對中國方面改了,也就是說,漢語的“漢城”不存在了,但在英語、日語等語言體系中,依然使用“漢城”這一名詞。

韓國的漢城,也叫首爾,首爾是後來韓國自己給改的名字,這座大都市,在綜合實力排名上,位居世界前十,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城市。


但爲何曾經大名鼎鼎、衆所周知的漢城,韓國人非要改名爲首爾呢?這並非是他們心血來潮的產物,這就有必要談一談漢城的“前世今生”了。

漢城地處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取得了伐商的軍事勝利,新建立的大周,將北部地區的“毫”也收入其中,這裏的毫,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後來商朝貴族箕子前往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之後,在漢初之際,曾經是燕國王室後裔的衛滿,率領上千人來到朝鮮半島,隨後不久,他憑藉着自己的武裝力量,推翻了“箕子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建立起了“衛氏朝鮮”。

史載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之後,朝鮮半島上出現了幾個政權先後並立的局面,如唐代時期我們所熟知的百濟、高麗、新羅等。

公元1392年,朝鮮王氏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了李氏王朝,他感覺當時的都城王京,也即今天的朝鮮開城,早已敗落不堪,不再具有王氣,因此在謀臣的建議下,他選中了漢江之北的漢陽,開始在這裏大興土木,營建新都。


兩年後,新都營造成功,李成桂就將都城從王京遷徙到了漢陽,隨即他又將漢陽改名爲“漢城”,從此之後,漢城幾乎一直是李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然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中韓談判建交的時候,韓國方面突然拋出一個問題:他們要求中方,希望以後中方不要再稱呼“漢城”這個名字了,爲什麼韓國突然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呢?


原來對於漢城這個名字,在韓國人心目中,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李氏王朝仿效漢文化所起的名字,這讓他們感到很彆扭,感覺用不慣,不管何時提起這個名字,總會讓他們想起歷史上曾是中原王朝藩屬國的往事,所以不願讓我們再以漢城相稱。

韓國的建議,讓中國方面談判人員哭笑不得。畢竟漢城的叫法,早已沿襲了數百年之久,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有歷史文化,有內涵和滄桑感,一聽就知道是一座歷史名城,但韓國面對我們的解釋,就是不同意。


所以以後事情的發展,就順理成章了。韓國爲了避免中國再有漢城這樣的稱呼,在本世紀初,他們乾脆直接將漢城的中文名字改名爲“首爾”,奇葩的是,他們僅僅只是對中國方面改了,也就是說,漢語的“漢城”不存在了,但在英語、日語等語言體系中,依然使用“漢城”這一名詞。只是針對中文改成了“首爾”。

但更令歷史學家發笑的是,其實“首爾”這個城市名,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叫法,李氏王朝之前的漢城,中文名字曾叫做“蘇塢”。蘇塢和首爾,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諧音呢?

參考資料:

【《首爾歷史概況》《明史》《朝鮮王朝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