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辽太后意识到,辽军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很多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的耻辱,其实,我倒是认为这是宋朝外交上的一个巅峰,北宋之前与之后,中原政权都向游牧政权称臣,只有北宋与辽朝以“兄弟之国”相称。可宋太宗赵光义对此并不知晓,他觉得孤儿寡母,必定软弱可欺,便决定趁机北上伐辽,暴打辽朝孤儿寡母,按理来说,剧本都写好了,就差演员就位了,奈何雄才大略的赵光义,两次北伐都惨败而归,输给了曾经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孤儿寡母手上,赵光义伐辽的雄心壮志被浇灭,此后,大宋士兵整体感染“谈辽色变”病,一提契丹就瑟瑟发抖,宋朝对辽朝的进攻态势也转变为防守。

我们当代很多人对古代朝代史的评价还是基于对外战争的胜负上,比如汉武帝和唐太宗,都因为开疆拓土而备受推崇,大概只有宋朝最为屈辱,屈辱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在经济和文化上方面的,而是因为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吃瘪,靖康之难中差点团灭,成为了教科书式的耻辱史。
后世的文人大概实在看不过去,以宋朝为基础,编纂了很多振奋人心的作品,比如《杨家将》《岳飞传》,向世人展示,其实宋朝还是很能打的,只不过是奸臣当道。
在我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尤其是《杨家将》,更是表达一种男人不行,巾帼不让须眉的社会价值观,寡妇救国,何其悲壮!
如果要说《杨家将》中的女将有原型,我倒是认为是以辽国的萧太后作为基础刻画的!
长期以来,一些历史学者的狭义史学观导致很多人认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并非是我国的历史,再加上契丹民族在辽朝灭亡后神秘消失等种种复杂的历史因素,导致人们对曾经强大的辽朝感到陌生和不屑。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人们可以接受大理,接受西夏,接受吐蕃,唯独无法接受辽朝,一度到了“谈辽色变”的地步。
其实以契丹为主体的辽朝政权比宋朝建立的还要早,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已经向契丹称臣,契丹还一度攻占开封,并在开封建立了辽朝,只不过由于缺乏统治中原的经验,最终退出中原。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打,但是不能守,退出中原的大辽陷入内讧,逐渐衰弱。
等到宋朝建立,武力统一南方之后,当时正赶上辽国皇帝耶律贤意外去世,临终前让年幼的耶律隆绪继位,并且让他的皇后萧绰临朝执政,是为萧太后。
萧太后,名叫萧绰,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宰相萧思温的女儿,16岁嫁给了耶律贤,因为耶律贤身体不好,在其生前萧皇后就帮着他处理朝政,耶律贤对萧皇后的政治能力是足够认可的,所以才能放心在百年之后将辽国与幼子交到了萧皇后手中。
可宋太宗赵光义对此并不知晓,他觉得孤儿寡母,必定软弱可欺,便决定趁机北上伐辽,暴打辽朝孤儿寡母,按理来说,剧本都写好了,就差演员就位了,奈何雄才大略的赵光义,两次北伐都惨败而归,输给了曾经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孤儿寡母手上,赵光义伐辽的雄心壮志被浇灭,此后,大宋士兵整体感染“谈辽色变”病,一提契丹就瑟瑟发抖,宋朝对辽朝的进攻态势也转变为防守。
一个按照历史规律理应衰亡的政权,在萧太后的带领下,不但没有继续衰亡,反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越战越勇,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公元1004年,萧太后携辽圣宗率领大军南下,由于太宗赵光义已死,当时的宋真宗虽然拥有百万大军,却想要避其锋芒,向南逃窜,最后在北宋名臣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才亲征澶州。
当时辽太后意识到,辽军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很多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的耻辱,其实,我倒是认为这是宋朝外交上的一个巅峰,北宋之前与之后,中原政权都向游牧政权称臣,只有北宋与辽朝以“兄弟之国”相称。
双方互不侵犯,但是大宋每年要向辽朝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这样的协议下,双方保持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萧太后执掌大辽政权四十多年,以一个寡妇的身份震慑大宋近百年,直到金国崛起,宋朝的那些文人士大夫才又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历史上的萧太后有多强悍,想必大家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我深度怀疑,后来的杨门女将,压根就是以萧太后为原型,再加工创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