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与刘备的相处不过数年,因此互动不如诸葛亮长久,亦不如法正深刻。兜兜转转二十余年,步入中年的刘备,终于在荆州遇见了旷世奇才「卧龙」诸葛亮,再加上当地名流「凤雏」庞统,以及原先在蜀主刘璋底下任事的谋士法正。

三国之中的曹魏和孙吴,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多少带有家族的庇荫,而蜀汉的发迹则是完全从零开始,过程也最具戏剧性。

严格说起来,蜀汉的创建者刘备不算什么贫苦人家,少时有亲戚供其读书,身上还流有一点汉室血脉可以拿来说嘴。但即便如此,比起曹操有个权倾朝野的宦官祖父,孙权也在父兄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刘备的身家背景不过是九牛一毛。


刘备的政治生涯初期虽有两名神级战将关羽、张飞跟随,之后又得到麋氏兄弟的金援,还娶了他们可爱的妹妹,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固然刘备的人生上半场曾打出几记好球,然而总体而言仍是失分多过得分。

兜兜转转二十余年,步入中年的刘备,终于在荆州遇见了旷世奇才「卧龙」诸葛亮,再加上当地名流「凤雏」庞统,以及原先在蜀主刘璋底下任事的谋士法正。


蜀汉三大军师:诸葛亮、法正、庞统

这三人被后世誉为成就蜀汉伟业的三大军师,在他们的辅佐之下,刘备的政治事业就此一飞冲天,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诸葛亮提出以三分天下为主轴的隆中对,为刘备拟定了一条明确的战略方向;

庞统则在刘备的入蜀战争出力甚多;

法正则在尔后的汉中之役表现杰出,协助刘备达成了独立打败宿敌曹操的珍贵纪录。


「神兵天将」塑像,描述黄忠奇袭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的英姿,最终黄忠成功斩杀夏侯渊,立下不世之功。

这三大军师的才干不分伯仲,但性格上倒是南辕北辙,然而这也得以窥见他们与刘备之间风格迥异的互动方式。

刘备无疑是个容易意气用事的老板,他很多时候会宁愿做出当下解气但毫无实质利益,甚至是有害的决策,正或许跟他过去白手起家,没有经验丰富的政治导师带领有关。

曹操跟孙权这方面则成熟许多,十分清楚妥协的必要性。

当害死曹操长子曹昂的群雄张绣投降时,曹操可以既往不咎,因为他知道主要敌人是雄踞河北的袁绍,若不与张绣和解就如同芒刺在背;

孙权在曹丕篡汉称帝之时,早已是江东霸主,却可以屈就自己向曹丕遣使称藩,使他能专心对付来势汹汹的刘备。

当然刘备上半辈子奉行着「打不赢就逃、逃不了就降」的准则,某程度上也算是能屈能伸,但那是他实在无能为力。如果当下刘备自认有足够的筹码,他总是会选择一条最让自己舒心的道路。

刘备这项人格特质,正是诸葛亮最拿他没办法的地方。


即便刘备曾经说过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如鱼得水」,但实际上两人的交流时间并不如想像中的多。诸葛亮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填补刘备的空缺,不是代表刘备出使交涉,就是在刘备在外征战时,留守本营进行资源调度。

在正常的情况下,诸葛亮沉稳节制的处事态度,可以将刘备阵营的能量有效集中并导向正轨,可是一旦出现重大变故,面对容易被情绪影响的刘备,诸葛亮通常只能以无法为有法。

当刘备得知荆州被孙权夺去、关羽蒙难的消息时,盛怒之下坚持出兵伐吴。

诸葛亮清楚明白此举不智,只是默默地准备着刘备于夷陵大败后的补救措施,不做无意义的劝阻。

事后诸葛亮道出了“法孝直(指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的感叹。


图为位于重庆奉节白帝庙的托孤堂雕塑。

夷陵之战的失败,令蜀汉元气大伤,悔不当初的刘备在白帝城郁郁以终,留下一个烂摊子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诸葛亮的话语中,得知另外一位军师法正,才是真正有办法制止刘备暴走的人;就算不行,法正也能将战争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论个人素养,诸葛亮无疑是高风劲节的典范,而法正就比较为人所诟病。

当法正因助刘备入蜀之功而掌握大权时,就开始清算过去曾经得罪过他的人。这种「以牙还牙」的性格虽然狠毒,但就是很对刘备脾胃。

在刘备亲自率军攻打汉中时,有次曹军的攻势凌厉非常、箭如雨下,战况明显不利于刘备,但刘备已经打出火气,越是打不过越要打,周遭将领见到主公如此状态,也不敢再多说。此时法正突然冲上前去,试图用身体来为刘备挡箭。

「既然老大你都不要命打前锋了,那我这作小弟的怎么能不尬广跟上呢?」刘备见到法正比他还狂,一时火气全消,只得摸摸鼻子宣布撤兵。

若说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的角色是稳住阵脚的定海神针,那么法正就是不淋漓尽致不痛快的助燃剂,刘备的意志不但贯彻执行,还要加码大方送。

比起诸葛亮的凡事淡定,法正的不疯魔不成活,或许更让刘备有种刚吃完麻辣锅的痛快。


法正

相较于诸葛亮跟法正直拳对决的应对风格,庞统的方法就显得很有技巧性。

刘备取得荆州南部四郡后不久,便受到刘璋的邀请入蜀,领兵驻扎成都北方的葭萌关,协助抵御汉中张鲁的攻势。当时刘备早已在刘璋内部布下眼线,只要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一举将蜀地拿下,完成隆中对最重要的阶段性任务。

只是刘璋好意邀请,有吃有喝又有奖抽,结果还要反倒打人家一耙,搞一回「寄生上流」。

向来讲江湖道义的刘备,过不了心里那关,因此他以「初入他国,恩信未着」作为拖延的理由,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正当刘备犹疑挣扎时,突然传来了内应走漏风声的消息,刘璋对刘备的态度开始生变。前有张鲁、后有刘璋,刘备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其时庞统担任刘备的随行参谋,他非常清楚不能在这样拖下去,势必要赶快有所行动。

庞统没有直接给予刘备建议,而是出了一道选择题。

“现在我给主公三条计策,上计是连夜赶路直取刘璋,擒贼先擒王;中计是假意表示荆州发生事故必须返回,邻近的白水关守将得知后,基于礼节必会前来送行,我们可趁机杀掉他们、夺取白水关,稳住阵脚后再来徐图蜀地;下计则是立刻退守荆州,再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主公请作答!”

很显然庞统提出的中计,内容比起上计和下计更加清楚仔细,也符合现实情形,这意味着庞统内心也认为中计为最佳解。然而以品评人物闻名于世的庞统,自然了解刘备的脾性,与其要跟他推销或是用激将法,不如请君入瓮,用风险极高的上计和没出息的下计,来凸显中计的可行,结果刘备当然中计,选择了中计。

在庞统的推动下,刘备果然顺利夺取白水关。


刘备一时志得意满,大开宴席犒劳将士。

庞统见刘备此举,只冷冷地说了一句:“攻打他人的领土还如此开心,这似乎不是仁义的行为吧?”

刘备听到庞统此言,不禁恼羞成怒,立即将庞统给轰了出去。过了一阵子,刘备冷静想想觉得刚刚有点失态,于是又将庞统给请回来,庞统也没当回事,继续开心地吃吃喝喝。

“刚刚发生的事情,你觉得是谁的错?”刘备对庞统问道。

“两个都有错。”庞统说完,刘备当场开怀大笑。

诸葛亮面对刘备的方法是「拉,但不会使劲拉」;

法正则是「推,还要推到你怕」;

而庞统兼取两家之长「先推后拉,再推再拉」。这已经升华到艺术层次的组合技,不仅达成入蜀的目的,也点醒了刘备莫忘初衷:今日使用不仁义的手段是不得不为,往后必须肩负着更大的责任来偿还。


图为位于四川德阳的庞统祠墓,今日所见乃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的面貌。

《三国演义》描述庞统带兵行经落凤坡时遭遇奇袭,因而殒命,用地名与他的绰号「凤雏」相互呼应,而事实上庞统是在攻打雒城时阵亡的。

诸葛亮感叹法正的早逝,导致无人制止刘备的失败,但不知若当时庞统仍在世,又会用什么样出乎意料的手段来引导刘备回心转意?

庞统不幸战死沙场。他与刘备的相处不过数年,因此互动不如诸葛亮长久,亦不如法正深刻。不过幸好历史留下了这段君臣佳话,让后人见证了庞统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