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时期(距今6500万年至今)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我国境内广大范围都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区。西部高原、山地隆起,东部冀辽平原不断下降,致使海水入侵至太行山麓。而后自西向东寓意扩大出现的梯形地形,逐渐形成我国的大江大河东流入海的巨大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黄河在孟津以上有山川约束,河道变化不大。孟津以下,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及丘陵,黄河及其他河流的流路改动都在此范围内。当时分布于华北西部和北部的众多河流(包括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经过漫长岁月,填造了华北大平原。

黄河,最早的记载称禹河。“于孟津,东过洛汭(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至于大伓(在今河南浚县,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北过降水(漳河),至于大陆(即大陆泽,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一带),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流入渤海。” 即“在孟津与洛河汇合,再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曲周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流,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在今深县以南折向东,顺漳河至青县西南,又向东北,经天津东南入渤海。因此河为《禹贡》所载,故称禹河。”

据研究发现,距今5000—4000年,一次大的陨石雨溅落在河北平原中西部,在平原松散沉积物上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撞击坑的多个坑唇的隆起形成了多层次的天然环形堤坝,阻挡了黄河的北流路线,杜塞了黄河北流入海的通道、黄河从此不再进入平原中西部。黄河下游河道绕过唇堤转向东流,再向北穿过德州、沧州这一狭小走廊进入渤海。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黄河等河流泥沙还没有把白洋淀一带填平就往东迁徙的原因,同时古代先民也从此开始了与洪水斗争的历史篇章。

武城西沙河:

禹河时期(公元前21世纪—6世纪),当时清河、滱水、巨马河、泸沱河、潞河、沽河、徒骇河等都是黄河的支流,由天津入海。

我县西沙河是当年的黄河故道无疑,何时流经此河却值得研究。1992年编辑的《武城县志》之“地貌”一节中说:“杨庄乡、老城镇、祝官屯乡东靠沙河···沙河从大十八户入境到甲马营汇入卫运河,武城境内长19.5公里,是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5年)以前的黄河故道,曾为恩武县界。”此论不知出自何处文献。

如果武城西沙河是公元前602年前之黄河故道,即禹河之故道,然而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特别是赵国)、秦汉时期历史地图上均无此河标记,更无有关这方面的历史文献记载。故可断言:武城西沙河定不是公元前602年前之黄河(即禹河之支流)故道。

那么武城西沙河是哪段历史上的黄河故道呢?且看历史上的几次较大的黄河改道北流入渤海的记载:

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后之河道是今武城、平原间大沙河,已被历史确认并明确标在中国历史地图上。

王莽3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沿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辛县东、茌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流入渤海。此河道保持了800余年之久。此次改道没有流经今武城县。

北宋庆历8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决口北流,经大名(今大名县)、恩州(今清河县西北)、冀州(今冀县)、深州(深县)、瀛洲(河间)、永靖军(今东光)、干宁军(今青县)汇合御河入渤海。史称北流。此次黄河改道没有流经今武城县。

12年后,即公元1060年,大名第六埽又决口,往下流经魏州(大名)、恩州(清河)、德州、博州(聊城)四州之境,在下汇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史称东流。东流和北流共存40余年。至元符元年(公元1099年)6月内黄决口后,东流断流。这次决口黄河流经今武城县的可能性最大。

在我国史学家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北宋河北东路”分页中,标明在1048—1060年间黄河在开德府(濮阳)分为三股,其中北流两股,其中一股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再由恩县、武城间入河北故城,在永靖军(今青县)东流入渤海。这条河的流经路线,正好符合武城西沙河的流经路线。如果没有别的更详细,更有力的文献佐证,我们是否可以说:武城西沙河是黄河1060—1099年间的故道?

武城东沙河:

东周前期,禹河经过1500年的冲积、填塞,广大平原地貌形成,以往的漫流必然演变为主河道,主河道日久淤塞、河床抬高,又必然改道。黄河第一次改道发生在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此次改道后,黄河河道再无回到过此河道以北地区,而是由海河去酝酿营造另一个水系了。

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黄河发生了第一次大改道。史载“自宿胥口东行漯川 ,经滑台县(旧滑县),又东北经黎阳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即“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浚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今平原县沙河以西之恩城镇原属恩县,即今武城县)、德州,河北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海。”此河道在禹河之南。

此河道为春秋后期晋、齐两国和战国时期赵、齐两国的国界。武城县(前为东武城)始置于战国时期赵国之赵、齐边境地区,当年齐威王吹嘘说齐国的强大致使赵国人不敢到河里去捕鱼的“河”,就指此河。

今夏津至德州之大沙河就属此河道。沙河西岸有“陈公堤”,宋时为防黄河西决,河南滑县知州陈尧佐(公元963—1044年)于公元1019年所筑,自河南滑县起,经河南滑州至山东东昌(今聊城)、临清、恩县(今平原恩城镇)、德州等地,全长一千余华里,现仍存。1992年编辑之《武城县志》记载:“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考察,该河为公元11年的屯氐别河,是汉朝到宋仁宗年间的黄河行水范围。”···“该沙河纵贯其中(武城县,当年的历亭县),从岳觉寺入境,流经县内19公里,至甜水铺出县。”今武城县原董王庄乡、郝王庄乡、张官寺乡就处在陈公堤之东、沙河河道以西的滩地上。堤下东沙河有一段为平原、武城两县界河。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