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可是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被教育,捡到别人的钱财应该归还。并且这种教育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印象。

但是,拾金不昧真的完全是一件好事吗?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绝对的,但凡一件事总是有两面性的,不妨接着往下看

明朝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情,杭州学政王新知手下有一个得意门生,这个门生才华横溢,家世显赫。也就是常说的富二代了。可是人家这位富二代不但家里面有钱,主要还有才有德。

他从小跟随学政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深受熏陶。

一日,这位门生出远门,因为天已经渐晚,就在客栈中休息,店掌柜给他挑了一间上等的客房供他休息。

一夜无事,第二天这位门生准备赶路 ,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意外发现床下有一个鼓鼓的包裹,书生好奇,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这书生提着银子去找店掌柜,问他是否知道这银子的来路。店掌柜说不知,书生决定把银子交给官府,让官府交还失主。

说来也巧,失主因为失去了银子也将丢失银子的事情告诉了官府。

就这样,在官府,书生直接将银子交还了失主。失主很是感激,提出要支付书生酬金。

这书生根本不是缺钱的主,说什么也不接受失主的赏金。

这事在书生家乡传开,大家都说书生如何贤德,拾金不昧,不受赏钱,书生也很是骄傲,以此来炫耀。

不日,消息传到了书生师傅学政王新知的耳中,王新知唤来自己的徒弟,这书生本以为师傅会大加赞赏自己,没想到师傅非但不赞赏他,还说他败坏风气,随手赏了他两个耳光。

书生不解,忙问师傅错在几何?

王新知说:“你这次拾到金钱还与失主,而不接受他的赏赐,当下次别人捡到钱财,自然会以你为参照。你不接受赏钱,别人就会碍于你的作为,不好接受赏钱,这样长此以往,就不会再有人归还失物,毕竟他们就算归还也得不到应有的好处。”

其实,这故事无非说的是现在很是常见的现象--道德绑架。我们在反复宣传所谓的拾金不昧、善待老幼,但是这些宣传应该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接受这些观点的人都是“圣人”。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

试问,普天之下有几个圣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夫子都有犯错的时候,难道要求云云众生去效仿孔子吗?

现在的很多新闻都会报道,某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遭到老人的大骂,有人甚至调侃这是坏人变老了。其实,不是坏人变老了,是整个社会道德反逼着大众去给老人让座。不让座是本分,让座是修为。

坚持本分本没有错,但是在媒体大肆渲染修为下,不让座在潜意识中就变得是一种“不道德”的体现了,这和上面故事中是一个道理。

只有让人们知道做好事既能得到道德的提升,有能得到切实的利益,才会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而不是盲目去宣传所谓的“道德楷模”,来换取大众的效仿。

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出现老人摔倒不敢扶、歹徒行凶不敢管、拾到钱财不想还等等中国特有的畸形的社会问题。

宣传没有问题,可要适时适度适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