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先生限制孩子玩手机,看似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只要从满足一个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用爱去解决问题,就会让我们收获得盆满钵满。从一个人的厨房变成了一家人的厨房,从一个人的家务,变成了一家人的家务,究其原因,也只是做到了懂得表达需要,给孩子体现价值的机会罢了。

父母其心可鉴,孩子不为所动,此情此景,您可有体会?

作为家庭教育的一名学习者,经常被一起学习的伙伴们问及很多类似的问题:

“我的孩子手机不离手怎么办?”“我的孩子不干活,怎么办?”“我的孩子不读书怎么办?”

每每此时,体会着伙伴们渴望孩子成长的那颗赤子之心,我也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父母的爱子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然而,从家长的这份初衷,到孩子的行为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万水千山,家长着急上火,孩子却若无其事,不为所动。

孩子的好行为,究竟是怎么来的?

就像种子变成果实,需要农民根据四季的运行规律坚持劳作;就像汽车加满了油,司机正确操作,它才能驰骋在高速公路上一样,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需要尊重其规律,一个对的结果,是一系列对的过程的叠加和累积。

令家长们苦恼的那些问题,我自己也深有感触。曾经的我,也同样是一个遇事焦虑,束手无策的妈妈,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从习惯性的关注问题,慢慢学会了寻找价值、创造机会,一个又一个看似严重的家庭问题,也因此带来了一连串的机会。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三点收获。

1、与其解决问题,不如满足需求

一个亲子冲突,盘活了三个孩子的兴趣

1.从亲子冲突中找到的“鬼点子”

很多父母对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很难接受,总觉得玩手机浪费时间,作为孩子,应该先写作业再玩。我和先生也是一样,记得有一次,先生要求孩子交出手机,孩子躲躲闪闪。看着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为人母、为人妻的我心如刀割。但也正因为痛,所以才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承担责任,从问题中找到价值。

我深知,给孩子讲道理、责备爱人那一套旧有的模式于人于己根本无益。从先生对孩子的控制,我看到了先生内在的无力感,如何才能既满足先生的掌控欲,同时又不伤害先生呢?有了思路,灵感就来了。我想到了拉线木偶,如果先生把掌控欲转移到木偶上,不但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还可以跟孩子、妻子一起玩,岂不美哉?

这算是“鬼点子”吗?我心里一阵窃喜,感觉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拍手叫好。事实证明,这个小计谋并没有得逞,但是却对孩子们历史文化的兴趣起到了重大作用。

2.计谋失败,但是更大的价值却随之而来

怎么回事?

当时有了这个念头,就直接在上买了《西游记》版的拉线人偶。回家后因为需要涂色和安装,所以就有了一个请先生帮忙的理由。先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可是一流的,三下五除二就帮我安好了,我的涂色工作也很快完工了。但是邀请先生和小宝一起做人偶游戏时,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先生不感兴趣,小宝对西游人物完全没有了解。

人偶只能暂时放一放了,新的灵感出来了:“陪着孩子一起学西游记!”于是,喜玛拉雅听书就成了我和小宝的共同爱好。上学放学路上,听西游音频故事,到了家里,看西游记电视剧,和小宝一起阅读西游绘本……我发现自己沉浸在了西游记的世界里,孩子也对西游记人物如数家珍,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给我讲上一段儿。

3.写作灵感、对历史的兴趣紧随其后

《西游记》的故事带给我很多领悟,结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几篇关于西游记的文章也顺便出炉了。《一部西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家教智慧》一文,收录在我的里。

有了学习《西游记》的经验,我这个一直以来的历史盲,突然对历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又和小宝一起学习了《三国演义》,自然和孩子一起又是听音频又是看影视作品又是写作,《——一部值得父母学习的家庭教育经典》一文,就成了我里第二篇对历史典籍的领悟。

4.大儿子也受到影响,对历史产生兴趣

与此同时,过去很少读书的大儿子,突然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史记》、《资治通鉴》、《西汉故事》等历史典籍,每次听到儿子给我讲历史故事,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电视讲座中历史学家的画面。我鼓励儿子坚持下去,告诉他今天在家里讲给妈妈听,明天就能到电视台讲给全国的观众听,儿子的阅读习惯也是越来越主动,每天晚上都是儿子首先提醒我:“妈,读书了。”

所以,先生限制孩子玩手机,看似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只要从满足一个人需求的角度出发,用爱去解决问题,就会让我们收获得盆满钵满。

2、表达需要,创造环境

一个人的厨房变成一家人的厨房

1.一个人的家务,辛苦又憋屈

作为女人,我过去的价值感很低。在家务劳动方面,我觉得只有让自己忙个不停,内在才有价值感。所以,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这些家务,就落到了我一个人肩上。我生活在一个一枝独秀的家庭关系中,老人不太习惯上海的生活;先生习惯了“门里的事情是你的,门外的事情是我的”;三个儿子经常被我数落、批评,自然也不愿意帮我做家务。所以,即使每天累到腰酸背痛,心里憋着一肚子气,这种状况依然得不到改观。

2.表达明确的需求,别人才知道你要什么

我想要创造一个人人担责,全家一起行动起来的家庭环境。这个结果,我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才实现。学习了家庭教育,我懂得了表达需求:

想请先生帮忙,我这样表达:“先生,可以帮我叠一下衣服吗?”

如果先生不愿意做,我也坦然接受,换个时间再提出请求。如果先生帮到我了,正面反馈及时跟上:“太谢谢你了!我的先生总是这么有担当!”

想请儿子帮忙,我这样表达:“儿子,今天妈妈上课,可以妈煮一下饺子吗?”同样,如果儿子做到了,及时给予肯定和感谢:“谢谢儿子,儿子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给我最好的帮助!“

想请老爸帮忙,我这样表达:“老爸,我这会儿有点儿忙不过来,能辛苦您帮我把衣服晾一下吗?”

如果老爸做到了,感谢的话是必须的:“太感谢老爸了,总是默默的支持我,这个家多亏有您!“

3.懂得任用孩子,成长孩子,轻松自己

有句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懂得任用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担当。这个寒假,我请大儿子做我们全家的“御厨统领”,负责中饭和晚饭的安排。每天做什么菜,谁烧火,谁切菜,谁买菜,谁洗碗,都由大儿子说了算,我和其他家庭成员只是全力配合儿子。

这个“鬼点子“让我在家务劳动方面轻松不少。爷爷一向勤劳肯干,各种蔬菜,每天会把食材提前备好;爸爸负责买菜,根据”御厨统领“的需要进行采购;老二负责饭前布置餐桌,饭后洗碗;我负责切菜,大儿子负责烧火。

在家务劳动方面,几年前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现在每天的一日,都呈现出一幅“全家总动员“的幸福画卷。这不,昨天的晚饭,我切菜,炒菜,老大烧火。因为我答应了老二给他烙饼,这个懒是不能偷的。我按原计划把第一张饼烙到锅里时,先生闯进厨房,告诉我他给我做葱花饼,让我尝尝他的手艺。于是,我下台,先生洗手,案板就成了他发挥的舞台。

4.先生行动起来了,孩子们瞬间被带动

先生这个动作不要紧,老二老三跟着一起来了。结果,小小的案板前,低低挤下了父子三人。最后的餐桌上,呈上来的饼是全家共同的杰作:最下面的一张是我的,第二张是先生的葱油饼,第三张是老二的鸡蛋饼,最上面一张是老三叫不上名字的饼……

从一个人的厨房变成了一家人的厨房,从一个人的家务,变成了一家人的家务,究其原因,也只是做到了懂得表达需要,给孩子体现价值的机会罢了。

3、家长自身行,带动孩子行

孩子从不愿意读书到变成我的

1.孩子不爱阅读,如何培养?

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话题。过去由于不懂教育,虽然了解阅读的好处,但是我自己不仅不读书,还逼着孩子们阅读。本来亲子关系就比较紧张,再加上我的威逼利诱,别说兴趣,就是拿起课外书,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2.不读书,也要给孩子们提供与文字接触的机会

但自从我自己开始从事文字工作,孩子们虽然不读书,我就时不时请他们给我帮忙。孩子们需要零花钱,我告诉他们,钱是价值的体现,你们妈审核文章,对妈妈有实际的帮助,妈妈也愿意用钱来买你们的价值。

就这样,老大老二开始陆陆续续帮我审核文章,有了孩子们的帮助,我的写作热情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时候不想写文章,但是想到对孩子们的承诺,想到自己的责任,只需要一点点的勇气,一篇新的文章就又出炉了。

3.爱上文字,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变得容易多了

以文章为媒介,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我经常将阅读感悟分享给孩子们,鼓励他们阅读就不那么困难了。这个寒假,每天晚上7:30,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阅读时间。

老小编欢历史知识,老二喜欢心理学和实用性的知识,虽然孩子们阅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从他们的阅读分享中,我总能吸收到一些新的讯息,我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和提升。一个人分享,三个人受益,当孩子们能够通过做事找到价值感时,能够感受到一件事对他人有益并从中得到肯定和鼓励时,重复这样的行为就不那么困难了。

为人父母者,接下去的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注重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孩子成长的规律,运用自然的规律去教育孩子,就会事倍功半。

孟令仙,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就转发、评论或者点个赞吧!

记得关注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