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先生限制孩子玩手機,看似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隻要從滿足一個人需求的角度出發,用愛去解決問題,就會讓我們收穫得盆滿鉢滿。從一個人的廚房變成了一家人的廚房,從一個人的家務,變成了一家人的家務,究其原因,也只是做到了懂得表達需要,給孩子體現價值的機會罷了。

父母其心可鑑,孩子不爲所動,此情此景,您可有體會?

作爲家庭教育的一名學習者,經常被一起學習的夥伴們問及很多類似的問題:

“我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怎麼辦?”“我的孩子不幹活,怎麼辦?”“我的孩子不讀書怎麼辦?”

每每此時,體會着夥伴們渴望孩子成長的那顆赤子之心,我也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父母的愛子之心,天地可鑑,日月可表。然而,從家長的這份初衷,到孩子的行爲之間,似乎總是隔着萬水千山,家長着急上火,孩子卻若無其事,不爲所動。

孩子的好行爲,究竟是怎麼來的?

就像種子變成果實,需要農民根據四季的運行規律堅持勞作;就像汽車加滿了油,司機正確操作,它才能馳騁在高速公路上一樣,萬事萬物的運行都需要尊重其規律,一個對的結果,是一系列對的過程的疊加和累積。

令家長們苦惱的那些問題,我自己也深有感觸。曾經的我,也同樣是一個遇事焦慮,束手無策的媽媽,經過幾年的學習,我的思維方式慢慢地從習慣性的關注問題,慢慢學會了尋找價值、創造機會,一個又一個看似嚴重的家庭問題,也因此帶來了一連串的機會。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在這方面的三點收穫。

1、與其解決問題,不如滿足需求

一個親子衝突,盤活了三個孩子的興趣

1.從親子衝突中找到的“鬼點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玩遊戲這個問題很難接受,總覺得玩手機浪費時間,作爲孩子,應該先寫作業再玩。我和先生也是一樣,記得有一次,先生要求孩子交出手機,孩子躲躲閃閃。看着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爲人母、爲人妻的我心如刀割。但也正因爲痛,所以才學會了成長,學會了承擔責任,從問題中找到價值。

我深知,給孩子講道理、責備愛人那一套舊有的模式於人於己根本無益。從先生對孩子的控制,我看到了先生內在的無力感,如何才能既滿足先生的掌控欲,同時又不傷害先生呢?有了思路,靈感就來了。我想到了拉線木偶,如果先生把掌控欲轉移到木偶上,不但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同時還可以跟孩子、妻子一起玩,豈不美哉?

這算是“鬼點子”嗎?我心裏一陣竊喜,感覺身體裏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拍手叫好。事實證明,這個小計謀並沒有得逞,但是卻對孩子們歷史文化的興趣起到了重大作用。

2.計謀失敗,但是更大的價值卻隨之而來

怎麼回事?

當時有了這個念頭,就直接在上買了《西遊記》版的拉線人偶。回家後因爲需要塗色和安裝,所以就有了一個請先生幫忙的理由。先生在動手能力方面可是一流的,三下五除二就幫我安好了,我的塗色工作也很快完工了。但是邀請先生和小寶一起做人偶遊戲時,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先生不感興趣,小寶對西遊人物完全沒有了解。

人偶只能暫時放一放了,新的靈感出來了:“陪着孩子一起學西遊記!”於是,喜瑪拉雅聽書就成了我和小寶的共同愛好。上學放學路上,聽西遊音頻故事,到了家裏,看西遊記電視劇,和小寶一起閱讀西遊繪本……我發現自己沉浸在了西遊記的世界裏,孩子也對西遊記人物如數家珍,有時候興致來了,還會給我講上一段兒。

3.寫作靈感、對歷史的興趣緊隨其後

《西遊記》的故事帶給我很多領悟,結合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幾篇關於西遊記的文章也順便出爐了。《一部西里,竟然藏着這麼多家教智慧》一文,收錄在我的裏。

有了學習《西遊記》的經驗,我這個一直以來的歷史盲,突然對歷史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接下來又和小寶一起學習了《三國演義》,自然和孩子一起又是聽音頻又是看影視作品又是寫作,《——一部值得父母學習的家庭教育經典》一文,就成了我裏第二篇對歷史典籍的領悟。

4.大兒子也受到影響,對歷史產生興趣

與此同時,過去很少讀書的大兒子,突然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開始閱讀《史記》、《資治通鑑》、《西漢故事》等歷史典籍,每次聽到兒子給我講歷史故事,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電視講座中歷史學家的畫面。我鼓勵兒子堅持下去,告訴他今天在家裏講給媽媽聽,明天就能到電視臺講給全國的觀衆聽,兒子的閱讀習慣也是越來越主動,每天晚上都是兒子首先提醒我:“媽,讀書了。”

所以,先生限制孩子玩手機,看似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只要從滿足一個人需求的角度出發,用愛去解決問題,就會讓我們收穫得盆滿鉢滿。

2、表達需要,創造環境

一個人的廚房變成一家人的廚房

1.一個人的家務,辛苦又憋屈

作爲女人,我過去的價值感很低。在家務勞動方面,我覺得只有讓自己忙個不停,內在纔有價值感。所以,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這些家務,就落到了我一個人肩上。我生活在一個一枝獨秀的家庭關係中,老人不太習慣上海的生活;先生習慣了“門裏的事情是你的,門外的事情是我的”;三個兒子經常被我數落、批評,自然也不願意幫我做家務。所以,即使每天累到腰痠背痛,心裏憋着一肚子氣,這種狀況依然得不到改觀。

2.表達明確的需求,別人才知道你要什麼

我想要創造一個人人擔責,全家一起行動起來的家庭環境。這個結果,我用了近五年的時間才實現。學習了家庭教育,我懂得了表達需求:

想請先生幫忙,我這樣表達:“先生,可以幫我疊一下衣服嗎?”

如果先生不願意做,我也坦然接受,換個時間再提出請求。如果先生幫到我了,正面反饋及時跟上:“太謝謝你了!我的先生總是這麼有擔當!”

想請兒子幫忙,我這樣表達:“兒子,今天媽媽上課,可以媽煮一下餃子嗎?”同樣,如果兒子做到了,及時給予肯定和感謝:“謝謝兒子,兒子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給我最好的幫助!“

想請老爸幫忙,我這樣表達:“老爸,我這會兒有點兒忙不過來,能辛苦您幫我把衣服晾一下嗎?”

如果老爸做到了,感謝的話是必須的:“太感謝老爸了,總是默默的支持我,這個家多虧有您!“

3.懂得任用孩子,成長孩子,輕鬆自己

有句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懂得任用孩子,孩子才能學會擔當。這個寒假,我請大兒子做我們全家的“御廚統領”,負責中飯和晚飯的安排。每天做什麼菜,誰燒火,誰切菜,誰買菜,誰洗碗,都由大兒子說了算,我和其他家庭成員只是全力配合兒子。

這個“鬼點子“讓我在家務勞動方面輕鬆不少。爺爺一向勤勞肯幹,各種蔬菜,每天會把食材提前備好;爸爸負責買菜,根據”御廚統領“的需要進行採購;老二負責飯前佈置餐桌,飯後洗碗;我負責切菜,大兒子負責燒火。

在家務勞動方面,幾年前的夢想終於實現了,現在每天的一日,都呈現出一幅“全家總動員“的幸福畫卷。這不,昨天的晚飯,我切菜,炒菜,老大燒火。因爲我答應了老二給他烙餅,這個懶是不能偷的。我按原計劃把第一張餅烙到鍋裏時,先生闖進廚房,告訴我他給我做蔥花餅,讓我嚐嚐他的手藝。於是,我下臺,先生洗手,案板就成了他發揮的舞臺。

4.先生行動起來了,孩子們瞬間被帶動

先生這個動作不要緊,老二老三跟着一起來了。結果,小小的案板前,低低擠下了父子三人。最後的餐桌上,呈上來的餅是全家共同的傑作:最下面的一張是我的,第二張是先生的蔥油餅,第三張是老二的雞蛋餅,最上面一張是老三叫不上名字的餅……

從一個人的廚房變成了一家人的廚房,從一個人的家務,變成了一家人的家務,究其原因,也只是做到了懂得表達需要,給孩子體現價值的機會罷了。

3、家長自身行,帶動孩子行

孩子從不願意讀書到變成我的

1.孩子不愛閱讀,如何培養?

孩子們的閱讀習慣一直是我比較頭疼的話題。過去由於不懂教育,雖然瞭解閱讀的好處,但是我自己不僅不讀書,還逼着孩子們閱讀。本來親子關係就比較緊張,再加上我的威逼利誘,別說興趣,就是拿起課外書,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2.不讀書,也要給孩子們提供與文字接觸的機會

但自從我自己開始從事文字工作,孩子們雖然不讀書,我就時不時請他們給我幫忙。孩子們需要零花錢,我告訴他們,錢是價值的體現,你們媽審覈文章,對媽媽有實際的幫助,媽媽也願意用錢來買你們的價值。

就這樣,老大老二開始陸陸續續幫我審覈文章,有了孩子們的幫助,我的寫作熱情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有時候不想寫文章,但是想到對孩子們的承諾,想到自己的責任,只需要一點點的勇氣,一篇新的文章就又出爐了。

3.愛上文字,閱讀習慣的培養就變得容易多了

以文章爲媒介,我和孩子們的關係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再加上我經常將閱讀感悟分享給孩子們,鼓勵他們閱讀就不那麼困難了。這個寒假,每天晚上7:30,是我和孩子們共同的閱讀時間。

老小編歡歷史知識,老二喜歡心理學和實用性的知識,雖然孩子們閱讀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從他們的閱讀分享中,我總能吸收到一些新的訊息,我的知識體系也得到了完善和提升。一個人分享,三個人受益,當孩子們能夠通過做事找到價值感時,能夠感受到一件事對他人有益並從中得到肯定和鼓勵時,重複這樣的行爲就不那麼困難了。

爲人父母者,接下去的路還很長,但是隻要我們善於學習,注重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孩子成長的規律,運用自然的規律去教育孩子,就會事倍功半。

孟令仙,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就轉發、評論或者點個贊吧!

記得關注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