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從詞義上講,就是要指出別人的錯誤和不足。每個人都是平凡人、普通人,在面對他人的批評之時,一般都是“憤怒”的。

只不過大家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有些修養好的人會一是虛心接受,態度誠懇,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二是保持沉默,不去爭辯然而內心是不服的;三是極力辯解,推脫責任,拒不接受,甚至還會極爲對批評者表達極其不滿。

以上都是一個接受批評人的正常表現,我們經常會教導被批評的人,要有雅量。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語也說“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然而這些只能是規勸,作爲批評者如果可以講究一些方法,讓被批評人可以虛心接受,豈不是事半功倍。

如何批評別人,能讓人虛心接受?分享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欲抑先揚。

想要批評他人,先誇獎他,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的不足只是一個方面、一個點,這樣反抗的情緒就會大大減少。

第二:引起他人的注意

有些人他犯了錯,並不是他成心的,他只是沒注意到、馬虎了,或者是根本沒意識到這樣不對。那麼這個時候你按照第一種方法去批評他,他不會惱火,但會覺得你沒有給他留面子。

所以,你可以把正確的方法教授給他,親自作爲他看,之後再適當的提示一下,聰明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含義。

第三:先承認自己的錯誤

敢於批評他人的如果不是“直面慘淡人生的勇士”,那便是領導階層了。一般的批評都會帶有居高臨下的味道,那麼在批評他人之前先做自我檢討。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到位?指令下達不明確?亦或是過程中沒有跟蹤監督?或者就是沒有耐心輔導?

先說“我錯了”,給對方留足面子,對方自然會心平氣和自帶內疚的回覆“我也錯了”。

第四:以引導代替命令

用“我建議...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代替“我要你去...”這樣的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很容易保護對方的自尊心,且能讓對方說出心底的真實想法。

建議不會生冷,好的建議還讓對方覺得自己能力有所提高,暖心暖胃。不對的建議,對方也會平和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面對他的真實想法,你對症下藥,讓對方真正認同你的意見,他纔會不打折扣的去執行。

所以聰明的領導者一定會懂得如何用引導來代替命令。

最後,也給受到批評的小夥伴們分享下。在《荀子修身》中曾經提到過“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批評者是良師益友,批評能使人少走彎路,減少失誤,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完善提高;而那些整天在你面前阿諛奉承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纔是看你笑話的人。

人在局中,往往又極易失去自我,自高自大,得意忘形,長此以往如沒有他人及時、善意的提醒與批評,就不可能完善、提升、豐富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長久以此,心性纔有可能提高。

批評者講究批評的藝術,被批評者亦能認識到對方的苦心,這樣即使是有一方做得不夠好,也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如果雙方做的都夠好,我們的溝通和業務定能順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