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腕,沒有IP,歷史正劇《于成龍》今年開播以來多次逆襲收視率第一,這位賢良官吏的勤政、廉潔和擔當讓觀衆影響深刻。在於成龍的年代,還有一位漢臣,同樣以他從政和爲人的魅力留名史冊。

康熙皇帝曾將北京城西安門內的一座宅院,賜給了一位漢臣,“詞臣賜居禁城自此始”,這在大清朝275年的歷史上都非常罕見。宅院的主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張英。

張英出生在安徽桐城,要說桐城,當時就有“滿朝進士半桐城”的說法了,明清兩代,桐城中進士達265人,舉人589人。在讀書考試風氣如此濃厚的地方長大,張英的學習成績想必也不會太差。事實的確如此,張英27歲中舉,在康熙六年,又高中進士,被選入國家的庶常館深造。1677年,康熙親點張英入職南書房,甚至把皇太子胤礽的教育工作也交給了他。

在康熙朝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背景下,張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參與了平滅三藩、收復臺灣、徵漠北等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行工作。在朝幾十年,他歷任兵部侍郎、禮部侍郎、工部侍郎、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仕途大體平順,在滿漢矛盾尚未消弭的清初,一個漢臣能在政治上長時間擔任這些官職實屬不易。

張英爲官正直,舉賢任能不避權貴親疏,“公而忘私,真一心而一德”。康熙四十四年,皇帝南巡江寧,總督阿山想趁機加徵錢糧,江寧知府陳鵬年勤政有爲,愛護百姓,“力持不可”。阿山想找陳鵬年的麻煩,加上皇帝侍衛不滿意接待工作,這位陳知府罪責難逃。等到康熙向張英詢問江南的廉潔官吏,張英推薦的恰恰是這個陳鵬年。結果陳鵬年不僅躲避了刑牢之災,還在日後成爲一代名臣。

陳鵬年

做官如此,張英爲人也有很高的道德堅持。他仿照前人勤儉,將一年用度分成了十二股,一月只用一股,每個月用度多出的就施濟窮人。據《桐城縣誌》所載,張英的桐城老家人曾與一吳姓鄰居爭執宅基地,張英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主動退讓三尺,鄰居慚愧,也讓三尺,因而有了著名的“六尺巷”。 16央視猴年春晚,趙薇演唱了歌曲歌曲《六尺巷》,“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

《清史稿》中記述,康熙認爲張英的人品無可挑剔,“始終不渝,有古大臣風。”雍正帝的表揚更過分,“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

張英的品行可以說也影響到了次子張廷玉。雍正十一年,張英之孫、張廷玉長子張若靄高中探花,張廷玉知道後叩奏皇帝:“臣已居高位,臣子若又佔高科之選,擠天下寒士進階之途,心實難安!”雍正爲表其謙讓高潔,明旨天下讀書人共知之。

張廷玉經歷了康雍乾三朝,擔任刑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死後成爲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其子張若靄雖無祖父和父親的政治建樹,但一手妙筆令世人稱奇。2016年5月30日,張若靄的《落葉空階》在香港以1804萬港元的成交。只可惜,月無完滿,張若靄病逝時才34歲。

“父子宰相府”, “五里三進士”,張氏一家是清代官場的傳奇典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有幸遇見了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有爲之君,讓志在讀書出仕的理想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大小張相”又在清王朝中前期的國家統一和發展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張家端方的人品和官德也會隨桐城“六尺巷”一起流芳後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