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米尔将他从塔利班部队手中解救出来,答应不会再将他送回恤孤院,那就像是即将窒息的人突然得到一丝新鲜空气。二十年后拉辛汗找到阿米尔,讲述了哈桑因为哈扎拉人的身份而遭枪杀,请求他去阿富汗接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德。

《追风筝的人》乱世中的自我救赎

一、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书中详细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在阿富汉战争中的整个经历及内心的深切感受。

某个深夜父亲带其从温暖富裕的家中秘密逃离,在卡车上遭遇俄兵拦截,酒醉的士兵随意要求妇女陪睡,阿米尔的父亲差点葬身枪口。还有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及更加黑暗封闭的油罐车。

在那些漆黑封闭的环境中,阿米尔详细描写了他的感受,喘不上来气,空气像是变成了固体,想要捏碎了塞到肺里去。空气中还夹杂着各种难闻的味道,汽油味呛得鼻子生疼,还有成人的嘟哝、孩子的哭泣。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就像在等待着窒息而死。

二十年后拉辛汗找到阿米尔,讲述了哈桑因为哈扎拉人的身份而遭枪杀,请求他去阿富汗接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德。为了救回索拉德,阿米尔回到了战争中的阿富汗。

街上荷枪实弹的塔利班士兵,来往的巡逻车。阿富汗就像一个狩猎场,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就是待宰的猎物。一群兴致冲冲地杀戮者每天都在寻找着感兴趣的猎物。在这里被杀不需要任何理由,只看塔利班士兵的心情。那些破败的街道,布满弹坑的墙壁,倒塌的房屋,还有街上衣不蔽体,甚至肢体各种残缺的人们。光是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都觉得不寒而栗,真得就是坠入了阿修罗地狱。

在足球场的数千观众面前,塔利班军官阿赛尔用石头砸烂了一对据称犯了通奸罪的男女,以真主的名义。任何的罪行都要得到适当的惩罚。但是什么行为算罪行,什么样的惩罚是适当的,只有手拿武器的人说了算。真主,不过是套在阿富汗人民头上的一道紧箍咒,是塔利班用来杀戮的好借口而已。

阿米尔为了合法的收养索拉德,不得不将他再送到恤孤院待一阵子。索拉德得知这个消息,那个十二岁的男孩自杀了,用剔须刀片深深地割破了自己的手腕。他宁可死去,也不要回恤孤院。

恤孤院里每天都有孩子被送到塔利班军队中以换取食物、水和金钱。回到恤孤院就意味着任人宰割,意味着重复被人殴打羞辱的黑暗。他想要回到以前的幸福生活,有父母陪伴,有阳光鲜花,有拉辛汗叔叔,但是他的生活只剩下了折磨和羞辱,还有无止境的绝望。

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死亡是最好的解脱。阿米尔将他从塔利班部队手中解救出来,答应不会再将他送回恤孤院,那就像是即将窒息的人突然得到一丝新鲜空气。重回恤孤院,那是希望之后的绝望,更令人窒息。

自杀未遂的索拉德,陷入了自闭之中,拒绝跟这个世界交流。他对于这个世界加诸其身上的任何遭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已无力抵抗,只好听凭自己在这个乱世中当一个浮萍。

乱世之中的孩子,只能用这样的沉默,来忍受眼前的痛苦,缅怀逝去的幸福。

《追风筝的人》乱世中的自我救赎

二、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哈桑忠心地服侍阿米尔,早晨为他准备早餐,放学陪他玩耍,风筝比赛的时候拼命地为他追逐代表胜利和荣誉的风筝。

可是,当哈桑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在风筝比赛后为赢得最后胜利的阿米尔追逐风筝时,当哈桑被阿赛尔堵截在漆黑的小胡同角落时,当哈桑宁可被打被羞辱被强奸都不交出那代表阿米尔最后胜利的风筝时,阿米尔就躲在那个小胡同的拐角处,浑身战栗、充满恐惧。他本有机会站出来保护哈桑,但是他害怕受到伤害,他逃走了,并且说服自己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得风筝比赛,为了赢得父亲的关爱,哈桑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

阿米尔内疚、痛苦、无法入眠。当看到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哈桑还要卑躬屈膝地服侍前来参加宴会的阿赛尔,当自己必须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与阿赛尔寒暄欢笑时,当哈桑像往常一样热心地照顾他,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时,他更加痛苦。他决心要结束这一切。

他陷害哈桑。哈桑离开了。但一切并没有结束。

二十年后,阿米尔在美国有安全、稳定的生活,有知名作家的声望,还有温柔美丽的妻子,但他依然不幸福。他依然被内疚和自责折磨着,依然无法原谅自己的怯懦,一直卡在风筝节那天漆黑的小胡同里。

他非常畏惧回到充满战争和杀戮的阿富汗,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但是他还是踏上了归途,走上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二十年前,阿米尔畏惧阿赛尔的不锈钢手套可能带来的伤害,懦弱地逃离了那个黑暗的小胡同,任由哈桑被伤害。

二十年后,阿米尔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任凭阿赛尔用不锈钢手套殴打。他浑身是伤、满脸是血,却觉得心灵得到了解脱,第一次有了心安理得的感觉。他体无完肤,但心痊愈了。

二十年前,哈桑用弹弓瞄准阿赛尔的脸,用颤抖地声音请求“请让我们走,少爷”。但阿赛尔没有停止为难哈桑,而是选择了再次报复伤害哈桑。

二十年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德用弹弓瞄准阿赛尔的脸,用颤抖地声音请求“别再打了,老爷”。但阿赛尔没有停止殴打阿米尔。于是索拉德用弹弓射瞎了阿赛尔的左眼。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在人生每个路口,决定我们走向何处的不是曾经做出过什么选择,而是此时此刻我们将要做出什么选择。

我们无法苛求自己在所有路口都保持足够的勇敢、正直,但是每个犯错的人都有救赎自己的机会。当人生偏离正轨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怯懦和自私,有决心挽回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从岔路驶向正轨。二十年虽然很久,但好在还来得及。

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乱世中的自我救赎

三、没有底线的仁慈就是纵容邪恶

在阿赛尔殴打阿米尔的时候,哈桑的儿子索拉德掏出随身携带的弹弓,射瞎了阿赛尔的左眼。在他们逃走的时候,那个钢珠依然还卡在阿赛尔的左眼眶中。

索拉德非常害怕,他问阿米尔:真主会不会因为我伤害了那个人,而让我下地狱。爸爸曾经教导说,我们不应该伤害任何一个人,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

这种毫无底线的仁慈和宽容,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以德报怨”,意思是说即使别人欺骗、伤害了我,我也应该以宽容、慈爱的态度对待他、帮助他、感化他。在众多影视剧中,导演会设置很多”以德抱怨“的情节来突出主人公的伟大,一方面反派人物各种阴谋诡计,另一方面主人公无条件地原谅、宽容甚至自我牺牲。看得多了,大家都觉得做人就得如此宽容,如果不能”以德报怨“,那就是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加害者成了受害者,受害者成了众人唾弃的对象。

可现实中普通人并没有”主角光环“,无法让自己在阴谋陷害中全身而退,也无法荫蔽家人朋友免受风波侵袭。将宽容仁慈给予加害者,自己和家人朋友就注定伦为受害者。

社会需要仁慈温暖人心。人们需要宽容待人,以犯错的人改正的机会。但心理学行为塑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行为的习得和矫正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

如果加害者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人告诉他那是错误的、不被接受的,反而以仁慈宽容的态度接纳他,那就是在鼓励他重复先前的加害行为。

挥出去的棍棒,遇不到任何的阻拦和制止,势必会落到更多人的身上。

没有底线的仁慈,那无异于是纵容邪恶。

《追风筝的人》乱世中的自我救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