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米爾將他從塔利班部隊手中解救出來,答應不會再將他送回恤孤院,那就像是即將窒息的人突然得到一絲新鮮空氣。二十年後拉辛汗找到阿米爾,講述了哈桑因爲哈扎拉人的身份而遭槍殺,請求他去阿富汗接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德。

《追風箏的人》亂世中的自我救贖

一、寧爲太平犬,莫爲亂世人

書中詳細描寫了主人公阿米爾在阿富漢戰爭中的整個經歷及內心的深切感受。

某個深夜父親帶其從溫暖富裕的家中祕密逃離,在卡車上遭遇俄兵攔截,酒醉的士兵隨意要求婦女陪睡,阿米爾的父親差點葬身槍口。還有暗無天日的地下室及更加黑暗封閉的油罐車。

在那些漆黑封閉的環境中,阿米爾詳細描寫了他的感受,喘不上來氣,空氣像是變成了固體,想要捏碎了塞到肺裏去。空氣中還夾雜着各種難聞的味道,汽油味嗆得鼻子生疼,還有成人的嘟噥、孩子的哭泣。置身於那樣的環境中就像在等待着窒息而死。

二十年後拉辛汗找到阿米爾,講述了哈桑因爲哈扎拉人的身份而遭槍殺,請求他去阿富汗接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德。爲了救回索拉德,阿米爾回到了戰爭中的阿富汗。

街上荷槍實彈的塔利班士兵,來往的巡邏車。阿富汗就像一個狩獵場,而生活在這裏的人民就是待宰的獵物。一羣興致沖沖地殺戮者每天都在尋找着感興趣的獵物。在這裏被殺不需要任何理由,只看塔利班士兵的心情。那些破敗的街道,佈滿彈坑的牆壁,倒塌的房屋,還有街上衣不蔽體,甚至肢體各種殘缺的人們。光是想象一下那個場景,都覺得不寒而慄,真得就是墜入了阿修羅地獄。

在足球場的數千觀衆面前,塔利班軍官阿賽爾用石頭砸爛了一對據稱犯了通姦罪的男女,以真主的名義。任何的罪行都要得到適當的懲罰。但是什麼行爲算罪行,什麼樣的懲罰是適當的,只有手拿武器的人說了算。真主,不過是套在阿富汗人民頭上的一道緊箍咒,是塔利班用來殺戮的好藉口而已。

阿米爾爲了合法的收養索拉德,不得不將他再送到恤孤院待一陣子。索拉德得知這個消息,那個十二歲的男孩自殺了,用剔須刀片深深地割破了自己的手腕。他寧可死去,也不要回恤孤院。

恤孤院裏每天都有孩子被送到塔利班軍隊中以換取食物、水和金錢。回到恤孤院就意味着任人宰割,意味着重複被人毆打羞辱的黑暗。他想要回到以前的幸福生活,有父母陪伴,有陽光鮮花,有拉辛汗叔叔,但是他的生活只剩下了折磨和羞辱,還有無止境的絕望。

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死亡是最好的解脫。阿米爾將他從塔利班部隊手中解救出來,答應不會再將他送回恤孤院,那就像是即將窒息的人突然得到一絲新鮮空氣。重回恤孤院,那是希望之後的絕望,更令人窒息。

自殺未遂的索拉德,陷入了自閉之中,拒絕跟這個世界交流。他對於這個世界加諸其身上的任何遭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已無力抵抗,只好聽憑自己在這個亂世中當一個浮萍。

亂世之中的孩子,只能用這樣的沉默,來忍受眼前的痛苦,緬懷逝去的幸福。

《追風箏的人》亂世中的自我救贖

二、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起長大。哈桑忠心地服侍阿米爾,早晨爲他準備早餐,放學陪他玩耍,風箏比賽的時候拼命地爲他追逐代表勝利和榮譽的風箏。

可是,當哈桑喊着“爲你,千千萬萬遍”,在風箏比賽後爲贏得最後勝利的阿米爾追逐風箏時,當哈桑被阿賽爾堵截在漆黑的小衚衕角落時,當哈桑寧可被打被羞辱被強姦都不交出那代表阿米爾最後勝利的風箏時,阿米爾就躲在那個小衚衕的拐角處,渾身戰慄、充滿恐懼。他本有機會站出來保護哈桑,但是他害怕受到傷害,他逃走了,並且說服自己說,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爲了贏得風箏比賽,爲了贏得父親的關愛,哈桑是他必須付出的代價。

阿米爾內疚、痛苦、無法入眠。當看到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哈桑還要卑躬屈膝地服侍前來參加宴會的阿賽爾,當自己必須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與阿賽爾寒暄歡笑時,當哈桑像往常一樣熱心地照顧他,滿足他的一切要求時,他更加痛苦。他決心要結束這一切。

他陷害哈桑。哈桑離開了。但一切並沒有結束。

二十年後,阿米爾在美國有安全、穩定的生活,有知名作家的聲望,還有溫柔美麗的妻子,但他依然不幸福。他依然被內疚和自責折磨着,依然無法原諒自己的怯懦,一直卡在風箏節那天漆黑的小衚衕裏。

他非常畏懼回到充滿戰爭和殺戮的阿富汗,他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但是他還是踏上了歸途,走上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二十年前,阿米爾畏懼阿賽爾的不鏽鋼手套可能帶來的傷害,懦弱地逃離了那個黑暗的小衚衕,任由哈桑被傷害。

二十年後,阿米爾爲了救出哈桑的兒子,任憑阿賽爾用不鏽鋼手套毆打。他渾身是傷、滿臉是血,卻覺得心靈得到了解脫,第一次有了心安理得的感覺。他體無完膚,但心痊癒了。

二十年前,哈桑用彈弓瞄準阿賽爾的臉,用顫抖地聲音請求“請讓我們走,少爺”。但阿賽爾沒有停止爲難哈桑,而是選擇了再次報復傷害哈桑。

二十年後,哈桑的兒子索拉德用彈弓瞄準阿賽爾的臉,用顫抖地聲音請求“別再打了,老爺”。但阿賽爾沒有停止毆打阿米爾。於是索拉德用彈弓射瞎了阿賽爾的左眼。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在人生每個路口,決定我們走向何處的不是曾經做出過什麼選擇,而是此時此刻我們將要做出什麼選擇。

我們無法苛求自己在所有路口都保持足夠的勇敢、正直,但是每個犯錯的人都有救贖自己的機會。當人生偏離正軌的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坦誠地面對自己的怯懦和自私,有決心挽回自己曾經所犯的錯誤。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從岔路駛向正軌。二十年雖然很久,但好在還來得及。

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亂世中的自我救贖

三、沒有底線的仁慈就是縱容邪惡

在阿賽爾毆打阿米爾的時候,哈桑的兒子索拉德掏出隨身攜帶的彈弓,射瞎了阿賽爾的左眼。在他們逃走的時候,那個鋼珠依然還卡在阿賽爾的左眼眶中。

索拉德非常害怕,他問阿米爾:真主會不會因爲我傷害了那個人,而讓我下地獄。爸爸曾經教導說,我們不應該傷害任何一個人,甚至連傷害壞人也是不對的。因爲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還因爲壞人有時也會變好。

這種毫無底線的仁慈和寬容,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以德報怨”,意思是說即使別人欺騙、傷害了我,我也應該以寬容、慈愛的態度對待他、幫助他、感化他。在衆多影視劇中,導演會設置很多”以德抱怨“的情節來突出主人公的偉大,一方面反派人物各種陰謀詭計,另一方面主人公無條件地原諒、寬容甚至自我犧牲。看得多了,大家都覺得做人就得如此寬容,如果不能”以德報怨“,那就是小肚雞腸、斤斤計較。加害者成了受害者,受害者成了衆人唾棄的對象。

可現實中普通人並沒有”主角光環“,無法讓自己在陰謀陷害中全身而退,也無法廕庇家人朋友免受風波侵襲。將寬容仁慈給予加害者,自己和家人朋友就註定倫爲受害者。

社會需要仁慈溫暖人心。人們需要寬容待人,以犯錯的人改正的機會。但心理學行爲塑造的理論也告訴我們,行爲的習得和矯正需要及時有效的反饋。

如果加害者的行爲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沒人告訴他那是錯誤的、不被接受的,反而以仁慈寬容的態度接納他,那就是在鼓勵他重複先前的加害行爲。

揮出去的棍棒,遇不到任何的阻攔和制止,勢必會落到更多人的身上。

沒有底線的仁慈,那無異於是縱容邪惡。

《追風箏的人》亂世中的自我救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