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發生在貧困的陝北地區,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爲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在朝夕相處了一段之間之後,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1984陳凱歌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黃土地》橫空出世,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是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標誌性作品,被視爲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之作。

1984陳凱歌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黃土地》橫空出世,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是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標誌性作品,被視爲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之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獲獎無數,被認爲是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第一次走向國際的偉大的嘗試。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貧困的陝北地區,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爲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在朝夕相處了一段之間之後,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因爲,此時的翠巧被雖善良,可又愚昧的父親,定下了娃娃親,即將在四月裏完婚。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翠巧的命運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註定着是一個悲劇。翠巧爹是黃土地農民的典型代表,他總是正襟危坐着,象徵着不可動搖的腐朽的權威。而翠巧弟憨憨總是不說話,他躲在一邊,靜靜地觀看着這不斷重複的悲劇。

翠巧看着要出嫁的新娘,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悲苦,因爲她很清楚,這也是她的命運。對於女兒婚姻的悲劇,翠巧爹卻將這一切,都歸於一個“命”字,他小心翼翼地維護着“莊稼人的規矩”。

而翠巧不想被“莊稼人的規矩”所牽絆着,她想要逃離,充滿着對新的生活嚮往。於是她決定拋棄這層牽絆讓顧青帶她走時,卻被“規矩”所阻礙。她想要打碎,拷在這片黃土地上這一把牢靠的枷鎖。

於是,在顧青走後,翠巧嫁人的那天,她以自己的方式告別家人之後,撐着孤舟遠去。不知道這是奔向自由,還是什麼。那河水滔滔,黃土渺渺,其實,已經在預示着她的失敗,那奔向希望的小舟,註定淹沒在滔滔的流水之中。

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更像是一位啓蒙者,是黃土地的客人,也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

顧青是去搜集民歌的,他想要尋找的是民歌的源頭,這個古老民族的靈魂。他教憨憨唱“鐮刀斧頭老钁頭,砍開大路工農走”的新曲,試圖用用語言、觀念拯救這片黃土地。

可惜他初來乍到,不懂得黃土地上的生存困難,封建落後的傳統習俗,他向衆人描繪着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的喫飯祭天,都好像是在打破這種枷鎖,但沉重的現實,活生生的暴露在觀衆面前。正如導演所言:“黃土地的世界不是一個話語所能拯救的世界,正如它不是話語所能表述的世界。”這不僅是導演的無奈,也是那個時代的無奈。

電影開篇的風吹黃沙的蕭瑟,就直接給了觀衆一個無力、無奈而又無助的基本意象。而突然出現的迎親隊伍,從一個大的遠景來看,小的就像是一羣螞蟻,在這廣袤無垠的黃土之上。這是他們守護的黃土地,同時也使得他們無從掙脫的牢籠與枷鎖。

整個畫面都擺脫不了“黃”這一顏色,比如說,黃土,黃河。在“黃”顏色的基礎上,在人物身上大量使用了紅色、灰色、藍色。

“紅色”被使用在新娘子、腰帶上,它是一種陝北的象徵,代表了一種解放性的思想,是一種“烈”的外現。而始終穿着“紅”色衣服的翠巧,雖受着封建思想的壓迫,但她特別具有解放意識,敢於反抗,請求顧軍帶他走出陝北。

“藍色”代表瞭解放軍,是一種代表權利的顏色。“灰色”便是一種貧困,勞作人民的象徵。

在表達翠巧的死,整個畫面,沒有正面描寫,用了兩個畫面,一個是翠巧開向遠方的船忽的不見,消失在水面,二是翠巧的頭巾飄在水面,底下還不斷有水泡往上冒。畫面非常別出心裁,不愧是大師傅的作品。

信天游的歌聲,迴盪在山樑上,那是黃河兒女的命運哀歌,也是黃土地的精魂。作爲第五代導演的力作,它喚起了國人的民族情懷。當然 ,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電影了,因爲時代的列車呼嘯前行,帶走了很多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