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冰凍空間

五蘊呈現了自我的全貌,但事實上,沒有自我這種柬西。自我是一件出色的藝術作品,是一件智識的產物;它說:「讓我們為這一切取個名字,稱它為『我』。」

不論從事哪一種靈修,都必須擁有基本的了解:你從哪裡開始,前往何處以及你要對什麼下工夫。你必須先了解你是誰,以及你探求搜尋的原因。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基礎,那就了無意義,因為你的想法只會变成空想。雖然你可能對高深的思想和覺受有所耳聞,但你的了解將純粹奠基在你的期待和渴望之上。人們總想要去看去聽多彩多姿、特別非凡的事物;這是人性的弱點對極具啟發和極為愉悅可喜的覺受所做的強調,只會喂养你的期望和預想偏見,於是,你的心就會全神貫注於未來,而非專注於如是。那種态度相當具毀滅性。让人們延续他們的弱點、期待和夢想,這是不公平的作法。我們最好先從「他們是誰」這個切合實際的起點著手。

「自我」是誰?

在談論「解脫」或「自在」之前,我們必須先探討道路的基礎,也就是迷惑。重要的是,我們要先思量佛教傳統所謂的「自我」(ego)的發展。這可能聽起來含有貶損的意味,但我們不必為「我們是什麼」而感到羞愧。雖然我們的背景可能不特別見識多廣、寧靜沈著或聰穎過人,但卻夠好的了。我們可以下工夫;它有如犁土播種。因此,我們不是在努力去除自我,而純粹是去認識它,並且如實地看待它。

「自我」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有基地、根本識和開放的虛空;開放、自在和空廣一直都在那裡。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乍見一件物品的第一個刹那有一種突然的認識,其中了無邏輯或概念,我們只感知到「開放」。但是,我們立即感到驚慌失措,急急忙忙地試圖把某件事物添加到那個開放當中。我們試著去尋找一個名稱或分類排序,如此一來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概念,為那個特定的事物定位和歸類。

隨著這個過程持續下去,「自我」變得越來越堅實。自我是一個堅實且持續進展的本體,這個想法是虛妄的,也是一個錯誤的信念。雖然迷惑的心想要视其本身為堅實,但事實上,它只是習氣和事件的集合。此一集合被稱為「五蘊」或「五積聚」;五蘊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自我:五蘊的集合體

1、第一蘊:色蘊

把虚空堅實化。在一開始,有開放的虚空,它不屬於任何人。在那個虚空之内的是本初智性(梵:vdha),因此既有智性,也有虚空。它有如一個完全開放、開闊的房間,你可以在裡面跳舞不必擔心會撞翻任何東西。你是此一虚空:你和它融合為一。但是,你迷惑了。因為它是那么的開闊,你於是開始旋轉舞蹈。在這個虛空裡,你變得太過活躍。

在跳舞的時候,你越來越想要去體驗那個虛空,去享受舞蹈和開放。但是在那個時候,虛空不再是如是的虛空;因為你不必要的衝動而接觸了它,使它成為堅實的虛空,當你試圖緊緊抓著虛空不放、試著執取它的時候,整個觀點就澈底改變了。你已經把虛空堅實化,把它變得具體有形。「二元性」就是從那種自覺感中誕生。空廣已然成為堅實的虚空,而你也已經開始把自己認同為「我」。你把「我」和虛空認同為二元對立的,而不是完完全全地與虛空融合為一。你已經變得自覺,意識到「你」正在虛空裡跳舞。五蘊的第一蘊「色蘊」就這樣誕生了。

在把虛空堅實化之後,你忘記你做了什麼。突然之間,有一個間隙,一個暫時的中斷。你的智性突然崩解,澈底被無明覆蓋壓倒;這種無明恰恰與覺醒證悟的覺受相反。當你清醒時,你著迷於創造出來的事物,但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彷彿不是你把虛空堅實化一般。你刻意地忽視開放性和智性,因此明智、敏銳、精準、流動和光明等虛空的特質变得停滯。但是,這其中仍然有本初智性,只是它已經被擄獲,被具體化、堅實化。因此,它變成了「無明」(梵avidya)。智性的暫時中斷,是自我的起源。隨著你繼續探索,事物從那個突然的暫時中斷,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堅實。

無明的三個階段。色蘊有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無明的誕生

那是一種化學反應,使你得出「你是獨自分立的」的結論。彷彿在一片沙漠裡,很奇怪地突然有一粒沙子探出頭來,四處張望。

2)第二個階段:無明從內而生

在注意到你是独自分立之後,你覺得一直都是如此。然而,對「自觉」所產生的本能反應是别扭窘迫的。你覺得失衡,試圖保住你的地基,並為自己創造一個隱身的地方。你採取的態度是,你是一個迷惑且獨自分立的個人,而事情就是如此。

3)第三個階段:自我觀察的無明

當你觀察自己的時候,你把自己视為一個外在的客體(對境),進而產生「他人」的見解。你開始和所謂的「外在世界」建立關系,並且創造「色相」的世界。

2、第二蘊:受蘊

在把虛空堅實化之後,你想要擁有它,緊緊握住它。在把自他的二元性堅實化之後,你試圖去感受那個「他」的特質,藉以安心地確認自己的存在。你試圖去感受那個「他」是否是誘人、具威胁性或中性的。你認為,如果可以「在那裡」感受到某些東西,那麼你一定真正地在這裡。你所設定的感受機制極具效率。

3、第三蘊:想蘊

就想蘊而言,在你從受蘊那裡接收了外在世界的資訊之後,你用接納、排拒或漠不關心等三種方式來回應。受蘊傳輸資訊,然後你做出判斷,加以應對。不論你的回應是贊成、反對或漠不關心,都自動地受到受蘊和想蘊的影響。如果你發現情況具威胁性,你排拒它;如果你發現它是誘人的,你接納它;如果你發現它是中性的,你就漠不關心。因此,想蘊是對直覺的受蘊所產生的自動且衝動的反應。

4、第四蘊:行蘊

想蘊所產生的自動反应,不足以保護你的無明,確保你的安全。為了能够适切地保護和欺瞒自己,你需要智力,也就是為事物命名和分類的能力。藉由智力,你可以把事物貼上「好」、「坏」、「美」、「醜」等标签。

在每一蘊的協助下,自我的結構變得越來越穩固紮實。在此之前自我的發展純粹是以行為和反應為基礎,但是從此以後自我就越來越精密複雜。你開始絞盡腦汁地思索推測,自行確認和詮釋。智力的本質是相當符合邏輯的,而你明顯地傾向使用那個邏輯,以便為自己創造正面的情境和條件。你使用智力去確認你的體驗,把弱點詮釋為長處,虛構捏造「安全」,並且核實確認你的無明。因此本初智性雖然時時刻刻都在那裡,但它卻一直被無明和二元性的執著所利用。

5、第五蘊∶識蘊

識蘊是自我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識蘊融合了受蘊的直覺智性、想蘊的能量,以及行蘊的智識化;此一組合製造了念頭和情緒,因此在第五蘊識蘊,我們發現情緒的動盪,以及失控且不合邏輯的妄念模式。「自我」因為妄念和幻想的發展,而澈底地鞏固確立。

五蘊呈現了自我的全貌。根據佛教心理學的說法,自我純粹是五蘊或五積聚的集合,但事實上,沒有自我這種東西。自我是一件出色的藝術作品,是智力的產物;它說:「讓我們為這一切取個名字。让我們稱它為『我』。」那個「我」是一個标签,把散亂無章的過程统合為一個本体。它非常地聰明伶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