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甘肅積石山縣安集鄉前進村村民開展“兩戶見面會”。 南如卓瑪 攝

中新網蘭州7月25日電 (閆姣 南如卓瑪)“以前我家房子破舊不堪,經常發生‘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的情況。”經過政府扶持,再加近幾年的辛勤勞動,馬福雄於2018年初徹底摘掉“窮帽”實現脫貧。近日,在“兩戶”見面會上,他作爲脫貧戶爲貧困戶傳授“脫貧經”。

馬福雄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安集鄉前進村村民。清晨,他整理了頭髮,穿上乾淨整潔的灰色夾克衫,去參加鄉里舉辦的精準脫貧“兩戶”見面會。當日,馬福雄以及風光、三坪等5個村子的其他6位脫貧戶一起爲貧困戶傳授脫貧致富經驗,爲想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釋疑解惑。

圖爲脫貧戶向貧困戶講述自己的脫貧經歷。 南如卓瑪 攝

積石山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屬於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兩戶”指脫貧戶和貧困戶。

見面會上,馬福雄手握話筒,聲音響亮地說,經過危房改造,他家的房子不漏風不滲雨,整體煥然一新。不僅如此,2016年,馬福雄用政府發放的5萬元貸款買了羊,幹起了養殖業,掙了些錢後又種植了花椒。馬福雄說,自己趕上了政府爲貧困戶提供的大好機遇,現在越幹越起勁,做到了多途徑增收致富。

馬福雄鼓勵在座的幾十位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從思想上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不能一直等、靠、要,大家要鼓足信心,幹起來!”。

三坪村養雞戶未居明接過馬福雄手中的話筒。他講述,自己之前嘗試養雞脫貧,但由於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夠,且經濟貧困,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2015年,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幫助下,貸了款修建了養雞場所,併購入了一批雞苗。“這筆錢對我來說是雪中送炭。”

經過政府組織的專業養殖培訓,以及他的精心呵護,未居明養雞第一年就收穫頗豐。今年,他打算在養大雞的基礎上再育些小雞,一步步擴大他的養殖產業。目前,他已經育出了2000只小雞。“現在各方面條件很成熟。錢和技術政府都送來了,我們就一定要艱苦奮鬥謀增收。”未居明激勵貧困戶說,大家要艱苦勞動,若是光說不幹,脫貧就是一句空話。

聽了脫貧戶的敘述,風光村貧困戶馮國勝安奈不住,搶先拿到話筒向脫貧戶“取經”。馮國勝用他的大嗓門表達了想養豬,但又不敢在沒有技術的前提下輕易投錢的意願。

風光村養豬致富能手馮大虎站起來說,養豬最重要的是品種,其次要注意“精細化”照顧母豬,定期爲其打疫苗,也要保持豬圈乾淨通風,最後要進行大豬、豬仔、豬肉的“流水線”生產,將豬產業做大做強。“我喫過不給豬打疫苗的虧,當時豬全死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馮大虎說。

馮大虎還在現場幫馮國勝算了一筆賬。馮大虎說,一頭母豬一年能產20多頭小豬仔,據他了解,一頭小豬仔的市場價是900元。如此,餵養一頭母豬,待其生產賣掉豬仔,一年以後也能有近2萬元的收入。“健康豬仔餵養5個月後體重可達200斤,這時還可以賣豬肉增收。”

最後,馮大虎十分爽快地說出自家位置,並歡迎馮國勝和其他貧困戶來家裏參觀學習。

爲解決貧困民衆“等靠要”和“幹部幹、民衆看”的現狀,近年來,積石山縣17個鄉鎮召開精準扶貧“兩戶”見面會,旨在通過面對面交流,激發貧困民衆脫貧致富耳的動力。兩戶”見面會上脫貧民衆現身說法,以身邊可見可親可信的人和事,引導貧困戶虛心請教,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發展能力。

2017年2月,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甘肅脫貧攻堅動態》登出《交流傳授致富門路經驗,引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在甘肅省推廣“兩戶”見面會模式。

(閆姣 南如卓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