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流通領域抽檢大數據呈現“穩中向好”食品流通領域抽檢大數據呈現“穩中向好”

食品總體抽檢合格率提升至97.6%,嬰幼兒奶粉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微生物污染等問題依然突出

隨着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社會共治意識的提高,食品安全呈現出“穩中向好”趨勢,總體抽檢合格率由2015年的96.80%提升至2017年的97.60%。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安全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大型生產企業樣品抽檢合格率達99.6%。

當然,新京報記者梳理近三年來的抽檢信息發現,一些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突出。微生物污染、品質指標不達標、超範圍使用添加劑常年位居食品抽檢不合格原因前三位,農獸藥禁用及殘留不達標、重金屬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

今年年初,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食品安全抽檢情況新聞發佈會上指出,要看到食品安全“好中有憂”的複雜嚴峻形勢,監管部門堅持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對“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穩中向好”

梳理近三年來由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的抽檢數據可以發現,食品抽檢合格率穩定上升,食品安全狀況呈現出“穩中向好”的變化趨勢。

2015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全國範圍內共抽檢了17.23萬批次食品樣品,總體抽檢合格率爲96.80%;2016年共抽檢25.7萬批次,總體合格率爲96.80%;2017年共抽檢23.33萬批次,總體抽檢合格率爲97.60%。

分類來看,2017年,居民日常消費的糧、油、菜、肉、蛋、奶、水產品、水果等大宗食品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大型生產企業樣品抽檢合格率爲99.6%,大型經營企業樣品抽檢合格率爲98.7%,均比2016年提高0.6個百分點;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達到99.5%,比2016年提高0.8個百分點,比2015年高出2.37個百分點。

今年1月23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新聞發佈會上,時任總局副局長的孫梅君介紹,通過持續的專項整治,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逐步減少,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問題逐步得到遏制,過去比較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嬰幼兒配方乳粉“三聚氰胺”連續9年“零”檢出;蛋製品中“蘇丹紅”也連續4年未檢出。

部分問題仍然突出

總體向好的同時,一些食品安全問題仍然突出。微生物污染、品質指標不達標和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成爲近三年抽檢食品不合格的三大主因,而微生物污染常年居首。

2015年的抽檢信息顯示,水產品、飲料、嬰幼兒配方羊奶粉、部分網購食品以及小喫店不合格率偏高。在不合格原因中,微生物污染佔不合格樣品的27.9%;品質指標不達標占26%;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佔24.8%。

2016年抽檢不合格產品中,最突出的問題爲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的33.6%、30.7%、17.5%。

2017年,排名前三的食品抽檢問題依舊是微生物污染超標、食品添加劑超範圍使用、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分別佔抽檢不合格樣品的32.7%、23.9%、19.9%。

此外,農藥獸藥禁用及殘留不符合標準、重金屬污染超標、有機物污染超標、生物毒素超標等問題也仍然存在。孫梅君在上述發佈會上表示,這反映出當前食品安全仍然處於問題易發、多發期,“農藥獸藥超標、重金屬超標、有機污染物超標等問題,與我們的工業化進程、農業生產方式、特別是產地環境污染密切相關,解決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這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風險挑戰。”

“在食品安全整體情況‘穩中向好’的同時,還要看到食品安全‘好中有憂’的複雜嚴峻形勢。”孫梅君說,雖然目前食品抽檢不合格率只有2.4%,但由於我國食品體量大,對應的不合格產品數量也不小,“所以在監管上,我們始終堅持零容忍。”

食品監管“嚴”字當頭守住底線

2017年,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持續加大“管”的力度,通過改革許可審批制度、開展風險隱患大排查、對突出問題進行大整治、開展餐飲業質量安全提升行動、落實地方屬地責任、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等措施,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讓“產”更加安全。

據介紹,2018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將更加有的放矢。按照原食藥監總局在年初的規劃,2018年食品安全監管將突出三個“緊盯”:緊盯食用農產品、餐飲食品、方便食品等重點品種;緊盯大型批發市場、校園周邊、城鄉接合部等重點領域;緊盯農獸藥殘留、微生物污染等重點指標。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成立以來的首次工作會議——全國市場監管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講話時指出,要堅持“嚴”字當頭,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加強食品藥品、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安全風險的底線,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讓人民羣衆喫得放心。

隨着機構改革的推進,市場監管總局還將繼續大力打擊違法侵害食品安全的行爲,並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與引導,幫助消費者避開各種陷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