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禮縣鹽官鎮,每逢農曆2,5,8清早,遠道而來的牲口販子們需在凌晨5點多到達市場內,十里八村的鄉親紛紛將自己飼養和收購的騾、馬到這裏進行交易。

寬大的場地上匯聚着許多的騾、馬、驢、牛、羊等牲畜,幾排長長的欄杆上,拴着各類牲口。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場上交易買賣人各種各樣豐富的表情和神祕的“談價方法”。圖:販子們將牲口栓在杆上。

在這裏雙方談價不用口,市場聽不到吆喝聲,相互將手塞入對方衣服下面,用他們約定俗成的“摸價”方式,心照不宣的“議價”,你就是站在一旁,也搞不清雙方討價還價的真正價格是多少。圖:一名經紀人在和賣主正在“捏價”。

這樣的方式,是爲了更好的保護買家的利益。價格的高低只有買家和賣家知道,以此防止別的買家趁機壓價。

買主在查看驢的牙口,判斷驢的年齡,成色好些的毛驢都是5000元以上。

這名賣家拉着驢,等候買主,期待賣個好價錢。這裏是交易牲畜的原始市場。

生意不成仁義在,憨厚淳樸的北方人開心、愉快的經營着自己的行當。

膘肥體壯的驢是牲口販子們的最愛。

交易成功的騾馬,販子會做上記號。

剛賣掉一頭牛,體格健壯的黃牛可以賣到上萬元。

隨着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畜力正逐步退出農村社會發展的舞臺,先前繁盛的騾馬交易也將慢慢趨於“蕭條”,但是,它的影響還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