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禩、胤禟等逼宫是最精彩的桥段之一,而这其中隆科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利用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身份调换宫中禁卫,几乎致雍正帝身陷囹圄。当然这个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如果真有此事,那么不管是胤禩还是隆科多,都将落得叛逆之罪,凌迟处死。


隆科多这个人历史上比较复杂,他从头至尾都算不上是雍正的真正心腹,也不像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不堪。更不能将他与年羹尧相提并论,他的死完全出自雍正的猜忌,换句话说,就是隆科多虽有诸多不法情情事,却罪不至死。

隆科多出身名门,又是皇亲,是康熙帝的遗命大臣,成为康雍两朝交替之时的重要人物。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皇四子胤禛在即位之初必须倚重于他。为此,康熙死后的第二天,雍正帝便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而隆科多也清楚新皇已经将自己视为举足轻重之人,如果尽心竭力,就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迁。

其时,隆科多身为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手握重兵,他运用手里的权力保证了国葬期间京城的稳定,使当时任何一个对新君不满的人,都无法轻易采取行动。这就大大促进了皇权的稳固。隆科多作为皇亲、顾命大臣,又协助雍正帝安排处理了康熙帝的丧事,在新君即位之初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隆科多在康熙时期,并非皇四子党。雍正即位后,对隆科多一时还看不透,隆科多上述行为,大大赢得了雍正的赏识,以至于发出:

“此人真圣祖皇考之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为了紧紧拉拢住这个地位与作用都及其微妙的人,雍正帝在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后,仍不断为其加官进爵,以示优宠。即位不久,雍正便下令称隆科多为舅舅。接着,又命他出任吏部尚书。雍正元年三月,授隆科多为保和殿大学士,加太保衔;雍正二年,命隆科多兼理理藩院尚书,并充任纂修《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

不久,隆科多与年羹尧又同时得到雍正颁赏的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缰等超乎寻常的赐品。隆科多就这样由一个普通的步军统领,逐步成为朝中的显赫大员。

隆科多的失宠,是紧接着年羹尧获罪而来的。雍正二年十一月,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急转直下,第二年正月,就下令解除了隆科多步军统领的职务。这是隆科多失宠的开始,到最后他被制裁,前后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内,雍正对隆科多也像对年羹尧一样,一点点剥夺其权力,一步步将其置于死地。

隆科多与年羹尧的地位、作用虽近相似,但两人却有很大的区别。年羹尧握有军政大权,骄横跋扈,远在西陲边疆,一旦萌发异心,雍正难以控制。隆科多地位虽高,却是在皇帝身边,倘有风吹草动,难逃雍正的法眼。这就是使得隆科多处世不得不隐蔽、收敛、圆滑。


隆科多最后被定大罪四十一款,从中可以看出,他所犯的罪名,与年羹尧虽也接近,如同样有什么“大不敬”、“欺罔”、“不法”、“贪婪”等等,内容却很不一样。

在隆科多的罪状中,找不出年羹尧那样无法无天之事。所谓的“大不敬”、“欺罔”等罪,也不过是

“私抄玉牒,收藏在家;圣祖仁皇帝钦颁御书,贻在厢房,视为玩具;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授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

等等。

虽然隆科多也有趾高气扬之时,但充其量就是见了礼亲王没有像过去那样行单腿下跪礼。这完全是因其身为议政大臣之故,说不上是傲慢无礼。至于四十一款中占分量最重、多达十六款的贪婪大罪,总计也仅存白银五十万两,,黄金一千余两。这与年羹尧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如果年羹尧所犯罪行应为死罪,隆科多的罪行显然不至于死,雍正帝处死隆科多(圈禁至死)就必有原因。

按照普遍的说法,雍正处死隆科多主要是为了灭口,以掩饰他得位不正的真相。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没有雍正篡位的证据,相反很多史料都证明,康熙传位给雍正,还是出于本意。因此可以断言,隆科多并未参与什么阴谋,他只不过是坚定地站在了雍正一边,运用手中权力,保证了皇权的过渡。隆科多的死,完全是雍正帝的猜忌。


隆科多作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在雍正即位之初,几乎天天要与皇帝见面。雍正本人十分睿智,他所设立的密折奏事办法遍及各地,京中大臣的一举一动,是不可能瞒过他的耳目的。隆科多若有异心,早会被雍正掌握,不必拖至三年以后。

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发生转变后,随即解除了隆科多的兵权,而当时并未发现隆科多有任何反常迹象。分析雍正采取这一措施的本意,乃是他把对年羹尧的不信任也转移到了隆科多身上。

从雍正三年五月雍正就年、隆问题所做的自我谴责可以看出,他一直把年、隆视为心腹,委以重任的。按照雍正的猜测,年羹尧可以依仗皇帝赋予的权力擅作威福,隆科多自然也难免奉公守法。年羹尧的先例和雍正的这种猜疑心理,使隆科多不可避免地交上厄运。

雍正三年初,雍正开始削减隆科多手中权力的时候,并没有打算置他于死地,以后随着事态的发展,他才下这个决心。这年七月,当吏部奉旨讨论各地官员对年羹尧的检举时,隆科多竟然不识时务地提出,还应继续保留年羹尧的三等公爵位。如此明目张胆地庇护年羹尧,受到了都察院的参劾,雍正下令削其太保衔。

雍正四年正月,由于隆科多家人敲诈揆叙(明珠次子)、安图(揆叙家大总管)家中古玩银两,隆科多受到了刑部弹劾,又被革去了吏部尚书一职,并被派往黑龙江参加了与俄国的边界谈判。


这年九月,江西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文字狱案,内阁大学士查嗣庭奉命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所处试卷中有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这样的考题,与前一年发生的汪景祺文字狱相合。汪景祺曾提出,历代年号中,“正”字有“一止之象”,如正隆、正大、至正、正德、正统等(皆是失败或亡国之年号),从而被认为是影射雍正,汪被处以死刑。

这次查嗣庭所出考题,又有“正”字和“止”字,雍正神经过敏地把查嗣庭与汪景祺联系起来,认为是“讥讽时事”,下令将查嗣庭法办。

查嗣庭出题考试,原本与隆科多无关,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塞北,互无往来。但是,查嗣庭当时却是由隆科多的举荐,才得以入朝为官的。因此,雍正便认为查嗣庭素与隆科多有勾结,加深了对隆科多的猜疑。


雍正四年春天,隆科多又添一新的罪名,宗人府参奏宗室阿布兰擅将玉牒底交于隆科多保管。这个阿布兰曾是胤禵的亲信,所以被雍正视为异几。此时隆科多竟与他勾结到一起,私藏玉牒,必然时心怀叵测,居心不正。因此,没等中俄边界谈判结束,雍正就下令将隆科多调回,并革去了他世袭一等公的爵位。

雍正认为,隆科多在康熙年间就与胤禩集团中的阿灵阿、揆叙有交往,此时又私藏玉牒,保奏大逆之徒查嗣庭,显然存有叛逆之心。最初的疑虑加上这些事实,促使雍正帝下了最后处死隆科多的决心。

雍正五年十月,雍正帝授意诸王大臣上疏,弹劾隆科多犯大罪四十一款,

“应拟斩立决,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

或许是顾虑到舆论会指责他心狠手毒,所以雍正又声明:

“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实不容诛。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今因罪诛戮,虽于国法允当,而朕心有所不忍。隆科多忍负皇考及朕高厚之恩,肆行不法,朕既误信任于初,又不曾严行禁约于继,今惟有朕身引过而已。“


最后,雍正帝下令,隆科多免于正法,而在畅春园附近修建一座监狱,将隆科多终身监禁。隆科多入狱后,就像一年前被监禁的胤禩、胤禟一样,很快就死了。至此,雍正在朝中剪除异己的“大业”宣告结束。但是,根据上述对隆科多的事实分析,他的死其实是雍正多疑心理造成的一桩冤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