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坪上奔跑、跳躍、後空翻,一步一個坑;吭哧吭哧爬樓梯,震的樓梯一直顫抖......

這些“搗蛋行爲”,都來自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

從這家公司發佈第一個機器人運動視頻開始,幾乎每一次,它們的新動態都能引起行業的極大關注。原因無它,打上“波士頓動力”標籤的機器人,在運動控制方面,都是行業頂級。

但即便如波士頓動力的運動機器人,實現那些小孩子隨手可作的動作行爲時,依然表現的無法令人滿意。對機器人行業來說,運動能力爲什麼會這麼得難?

這得從運動機器人的發展歷程開始說起。

事實上,運動機器人的準確研發史很難追溯。兩千多年前古代中國人發明的指南車大概可以稱得上是運動機器人這一概念的鼻祖了。車內搭載一個“機械傳動系統”,利用傳遞轉向時兩車輪的差動信息指明方向,無疑這是機械控制技術的一次成功應用。

到1961年,Unimation爲通用汽車研發了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用於生產汽車門、車窗把柄、換檔旋鈕、燈具固定架,以及汽車內部的其他硬件等。至此,機器人開始替代人類,逐漸被應用於多個傳統產業中。

而隨着現代相關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應用的出現,單純的機械運動早已不能滿足需求,運動機器人的概念開始被慢慢普及開來,研發難點也被廣泛重視起來。

運動機器人,應該是一個集環境感知、動態決策與規劃、行爲控制與執行等多功能爲一體的綜合硬件系統。

要做到這些,便要求我們在機器人“體內”必須彙集諸如傳感器技術、信息處理、電子工程、計算機工程、自動化控制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項尖端技術,要求機器人擁有靈活的“運動腦”,而這些在世界範圍內,都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的。

沒有運動腦,機器人只能是“人工智障”

“對於機器人行業來說,有三大關鍵技術:計算機視覺、語義理解和運動控制。而運動控制,是較難的一關。”在談及機器人控制關鍵技術時,Vincross COO徐凱強曾如是說。

機器人運動控制有多難?它們被稱爲“智障”是不是太委屈?不妨來看看以下這個視頻。

視頻 | 機器人出錯集錦

雖然是一個搞笑視頻,但不難窺見,所謂的“運動機器人”不管是行爲控制、還是環境判斷等能力都與期望中有極大的差距。不客氣地說,它們還處於“人工智障”的階段。

爲此鋼鐵俠機器人創始人&CEO張銳認爲,“它們需要擁有一個‘會運動的腦子’,也就是‘運動腦’。”

縱觀當前推出的各種運動型機器人,要麼只能“站”在原地,用一個“畫”着人臉的屏幕說着前言不搭後語的話,可以稍微點頭搖頭;要麼就是一舉一動非常機械,擺動着雙手雙腳跳舞,毫無實際應用意義可言。

能自主規劃路線、感應環境自動避障地移動,可以通過靈活的關節不機械地活動,是對機器“人”最基本的要求。

而這其中,有兩大技術難關:移動和活動。

移動得不好,就會亂碰亂撞;活動得不好,就毫無靈性,彷如智障。

移動的關鍵在“底盤”,機械結構設計、傳感器和算法三者缺一不可

按照移動方式劃分,移動機器人可大致被分爲:輪式、履帶式和足式三大類。而前兩類機器人移動的關鍵,都在下半身,也就是俗稱的“底盤”。

科沃斯機器人(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於元隆表示,“底盤”其實只是一個載體,其中搭載和應用了傳感器、智能算法和驅動機構等三大關鍵技術。

從當前移動機器人的工作狀態看,其主要的工作流程應該是“傳感器用於感知環境,並將環境信息傳輸給‘控制大腦’,也就是智能算法;‘大腦’通過分析環境信息給出‘執行命令’,最終控制驅動機構輸出行爲動作。”

傳感器方面,更準、更高精度的環境感知能力是評價其性能最重要的指標。但高性能的傳感器,就意味着高成本。以科沃斯爲例,克服傳感器依賴進口、高成本等問題,擁有自主研發的傳感器專利是唯一解決之道。

而智能算法,也是近幾年各大機器人廠商重點發力的部分。這其中,涉及到了環境感知、導航定位、避障、決策、視覺、語音、人機交互等多個關鍵技術。

同時於院長也表示,“現在各個廠商在智能算法方面還處於淺水區,只是做到了一些基本功能的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機器人還不夠聰明。”

這裏的“不夠聰明”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感知能力不夠智能;第二、行爲決策能力不夠;第三,人機交互性差。

就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多模態傳感器和智能算法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當機器人可以有效地感知環境變化、準確地推理和做出決策、結合用戶需求提供針對性服務時,就是我們進入“深水區”的時候了。

驅動結構方面,則涉及了機械結構設計、有效驅動力、減速器等多個機械工程問題。而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機器人移動時的靈活性。

想必,誰也不想看到機器人要麼不動,要麼“嗖”地衝出去然後撞倒牆上的場面吧。

也正因爲此,當前大多移動機器人應用都只侷限於室內場景中。而市場所需要的機器人,應該擁有更多的能力,如自然地做着肢體動作,可以“端茶倒水”,甚至“翻山越嶺”。

這就涉及到機器人的活動能力了。

活動的重點在“關節”,伺服舵機和運動算法成制勝關鍵

談及“活動”機器人,最爲常見的,就是舞臺表演類機器人。

旋轉、揮手、踢腿……這些都是跳舞機器人最爲常見的動作。其中,以上過春晚的優必選機器人最爲知名。而它們最大的優勢在於技術——伺服舵機及步態算法等的自主研發。

優必選創始人&CEO周劍曾說過,“伺服舵機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難的技術壁壘。尤其是大扭矩伺服舵機,在全球來講都是機器人產業裏一個很大的難題。”

和普通的電機相比,伺服舵機涉中還涵蓋了減速、傳感、電機、芯片、改進算法、旋轉自由度等多種技術問題。也正因爲此,伺服舵機能夠極大的提升機器人活動時的關節靈敏度。所以優必選沒有放棄研發伺服舵機,儘管他們花了近5年的時間,耗資半億。

其實,伺服舵機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日本、瑞士等機器人研發大國早有“伺服舵機”相關產品。只是當時進口成本極高,即便是最低性能的成本價也需要50美元/個,且早期需求量不高,所以一直沒有被廣泛應用。

對此,周劍表示:“一般來看,僅伺服舵機的成本,就能佔去機器人總成本的一半。這樣一來,一旦量少,供應鏈就根本起不來,相應的芯片、CPU、電池成本也都降不下來。”

但隨着用戶對機器人活動靈敏度要求地提高,伺服舵機早已成爲機器人廠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原本所說的“需求量不高”已經成爲了一個僞命題。

然而,正如周劍所說,中小型企業在早期“量不大”且進口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自研不失爲一條出路。

那麼,機器人能動了,要怎麼讓它動起來呢?

舉個例子,趕時間時,“人”的正常生理反應會讓我們的步子會邁得很大,走路的速度和身體的擺動幅度等都會隨之變化;而如果時間比較寬裕,你可能就會優哉遊哉的顛着小碎步,頭也跟着搖搖晃晃、雙臂隨意擺動。

機器人也應該是這樣的。不同場景下,步態及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狀態。說的通俗點,機器人在活動時應該更接地氣,而不是隻會木訥的重複着單一或僅有的幾個動作。

這需要一個同樣接地氣的算法。

什麼時候動?動哪裏?怎麼動?頻率如何?幅度多大?這些都是在做算法時必須考慮的事情。尤其在場景多樣化且複雜時,算法開發的工程量將成倍增加。

徐凱強也說,“讓機器人動動手腳,看起來很簡單,但爲了做好這一點,我們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

而張銳談及的“如果人是可以廣泛生存於這個世界的,那麼機器人就應該能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這需要不同的算法賦予其不同的功能。”

而這其實已有解決方案。只要給機器人加上一個基於Gazebo的仿真平臺和基於Ubuntu的ROS系統,其在硬件接口和開源等方面就能接入更多的開發者了。

鋼鐵俠就是這樣做的,“我們提供的不僅是一個硬件產品,還同時爲開發者們提供了一個軟件開發平臺。”

無獨有偶,Vincross也是從運動控制技術出發,爲機器人開發者提供便捷的開發平臺的。

“行業公認的,機器人將成爲新一代的計算平臺,就像十年前的手機一樣。但實際上,由於機器人開發技術門檻高,目前大多數的開發者還難以勝任機器人開發任務。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可以提供便捷操作的平臺,這是開發與創新的先決條件。”

簡單來說,就是基於機器人搭建一個編寫簡易的開發平臺,吸引開發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賦予機器人更多的功能。

舉個例子,讓機器人“鬥牛”:基於機器人原本就有的攝像頭實時圖像處理功能,編寫相應的代碼,讓其在接收到紅色信號時就立馬“衝”出去。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遊戲類應用。隨着運動機器人場景地增多和應用創新地增加,開放平臺將極大地縮短開發週期,提升產業發展速度。

雖能力有限,但垂直領域藍海早已出現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僅國內創企,就有超40家專門從事運動機器人研發的公司。其中,已經市場商業化的已超過了80%,且分佈於各個領域中。

這裏先分享一個酒店應用場景下的案例:

去年,蘇州洲際酒店應用移動機器人用於代替人工負責領路、送餐等工作。在其2017年12月基於攜程平臺的48條評價中,有11條提及了“機器人”這一關鍵詞。

通過計算,這11條評論的平均得分爲4.98分,而其他不含“機器人”關鍵詞的平均分只有4.72分。

“我們很多客戶,在應用機器人之前的綜合評分只有4.5分,但在應用機器人之後,評分就有了很大的增長,甚至有些在短期內上漲到了4.8分以上。除此之外,1個機器人最多可以替代4個人工,在人工成本方面,也爲酒店做出了貢獻。” 雲跡科技高級副總裁張名舉說。

除酒店外,在工業方面,諸如京東的倉儲機器人;家庭服務方面,諸如科沃斯的掃地機器人等也都已獲得了用戶的普遍認可。而在農業、醫療、城市安全、國防和空間探測等更爲垂直的領域中,運動機器人也開始去到人類難以去到的危險地帶,從事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所發揮的價值也越來越大。

毫無疑問,運動機器人行業的藍海已現。

總結

波士頓動力機器人雖然是“業界傳奇”,卻也依舊沒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

但需要明確的是,在機器人三大關鍵要素中,運動控制確實是最難且最複雜的,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機器人應用場景開發尚未成熟,大多爲固定且極爲垂直,如酒店、商場、實驗田等,雖然專業度要求比較高,但對機器人運動的處理和複雜度要求不高,有些甚至只要擁有底盤移動能力就可以了。

這是機器人產業的成就。

當然,更具交互性、個性的機器人是用戶最終所需。未來,機器人所能提供的服務將越來越多,真正“類人”的通用型機器人也或將成爲主流。雖然前路漫漫,仍然值得奮鬥。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