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低调!乐山老城区的这条百年老街,藏匿着真正的历史光影!

说起乐山的街道

你会想起什么呢

是街道那头掩埋于尘埃深处的辉煌历史

还是那穿插在人群当中那股烟火气

又或者是那令人忘怀不了的街头美食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乐山街道

而今天要说的则是

唯一以一个省命名的一条老街--陕西街

陕西街在乐山城的老城区

一条数百米的街道

背倚老霄顶,面朝大渡河

左襟县街,右带白塔街

时光冲刷下的陕西街

总是藏有许多故事

原味的陕西街

陕西街

这个带着黄土高原厚重气息的名字从何而来

为什么乐山的一条街道要叫陕西街

相信很多乐山人都会很疑惑

其实明代时

陕西街叫书院街

大约是因那条街上有一处称为“三峨书馆”的书院

后来街道以原有陕西会馆为名

陕西会馆清代叫秦晋公所

是来乐经商谋生的陕西人

共同祭祀祖先与神灵

以及来乐谋生的陕西人聚会的地方

陕西街便由此得名

这不是一条平凡的街道

抗战初期

山河破碎

全国高校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

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便决定西迁乐山

1938年春天

武汉大学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在乐山复课

在简陋的学校里

武汉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最为难忘的时间

西迁乐山的武大教授、屈赋专家苏雪林

租住了陕西街一所名为“让庐”的中式楼房

与她一起号称“武大三女杰”的袁昌英、凌叔华

与她比邻而居

陕西街一时文风炽盛

大有名人街的风貌

陕西街上的“八角洋楼”

也是主管乐西公路修筑的乐西公路办事处

在修筑乐西公路的几年间

中国第一代公路精英

赵祖康、孙发端、张佐周等

常常怱怱行走在陕西街上

陕西街

原保存有乐山古城数量最多的古民居建筑群

可惜后来在旧城改造中被拆

乐山城里市井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如今

陕西街已经没有太多古迹

倾斜而上的两侧老墙将居民楼与街道隔开

陕西街和旁边的县街相比较

显得有点过于安静冷清

街上居民的私家车

停靠在本不宽敞的街面两侧

中间仅余一小道

供车辆上下穿行

每一个陕西街门牌号的

大门上都有彩色的画

营造出一种庭院深深的祥和与神秘

在陕西街街道上

专门设立有一处街史纪念地

向来往的人述说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在纪念地一旁

一堵颜色褪红的古城墙矗立在栀子花丛中

据介绍

斗砖风火墙是民居原貌风火墙

当时用来阻挡火势蔓延所建

沿着街道向上走

街北头依老霄顶西坡

有寺名万福寺

民国《乐山县志》载:

万福寺在高标山右

建置最久

祀炎帝

城内炎帝会诸庙

推此庙为第一

沿着街道往回走

你会看到

街道的老墙上

一张张老照片生动地

记录着老乐山人的流金岁月

陕西街展现出来的

是完完全全的市井气息

楼上是住家

楼下是略显凌乱陈旧的杂货铺子

路过一户人家的门口

不经意间发现一台

有尾巴的老式电视机

这里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

没有商贩叫卖的烦扰

更没有精心编排的故事

有的只是不被外界打扰的淳朴与安宁

这条街住着一群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人

大家会三三两两的聚在街边小店

每家小店的门前虽说没有特别的装饰

但是是街上居民们最爱来的场所

每当到了饭点

街上就飘着一股食物的香味儿

那些打牌的人们

要么就是吆喝一句“老板,来碗翘脚”

要么就是被老婆给叫了回去

这里有骨灰级的食客味蕾中

念念不忘的三鲜冰粉

夏日消暑最宜

陕西街的厚重和灵气犹在

纵然被市井烟火所包裹

但是这就是陕西街

细数嘉州历史

一定绕不开的地方

蜿蜒的陕西街

与白塔街、县街三条街

在交汇处漫不经心地“打了一个节”

这便是沫若广场

每天

数不清的车辆在这里转圜

数不清的市民在这里聚散

书写着乐山新时代的繁华

#今日话题#

乐山

还有哪些藏着你回忆的地方

不妨告诉我们

下一次

我们就去探索你记忆中的风光

住在陕西街附近的小伙伴记得点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