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那句“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梦想/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那样,影片试图展现的是,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并不总是美好,所遇到的人也许很糟糕,但是在那个充满冷漠的年代里,总有人心底存着那一簇对温暖和爱的追求的火苗,在冷漠与麻木中慢慢冲破社会的大环境制压,彼此走近,彼此温暖,彼此拯救。影片虽然片名是“中央车站”,但导演主要的情感转化与叙事线都放在了后面的公路段上,从一个简要的大环境切入,引出了一个失去母亲的男孩和独身老女人的矛盾和和解,进而凸显了人性的矛盾与可贵,可谓以小见大,也一以贯之地践行了导演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寻找起源和发现自我的主题倾向,这一对人性的挖掘探索,也让《中央车站》成了巴西电影的复兴之作。

今年四月的剧情片《何以为家》上映后,引发了我们对底层贫民家庭生孩子的选择和养孩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的热烈争论,同时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出演小男孩赞恩一角的赞恩·阿尔·拉菲亚其实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一名现实中真实的叙利亚小难民,被导演挖掘之时,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但是这位并不职业的“小演员”,将角色阐释地很出色,影片上映后还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位-金棕榈奖提名。对于本来就生活在那种充满着不公、压抑、悲痛的生活环境下的赞恩来说,他的每一个举动其实都不是在“演”,而是重复着平时真实发生的生活。

请有着真实经历的非职业演员出演,往往对于影片的精彩呈现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上映,影片中扮演主演约书亚之一的小男孩文尼西斯·狄·奥利,也同样只是在里约热内卢机场擦鞋的一名很普通的小男孩,此前从未接受过任何演技方面的训练,但他的真挚和沉稳让他从一千五百名人选中脱颖而出,被导演一眼相中。

在和巴西国宝级女演员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扮演的朵拉之间的对手戏里,他将小男孩特有的敏锐和脆弱展现地淋漓尽致,用孩童特有的固执与柔软,开启了朵拉那颗日渐麻木的心灵的觉醒之路,两人在防备和敌视中,慢慢走近彼此,寻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宿。

影片上映后,先后斩获当年的柏林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银熊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提名。截止目前,这部电影在豆瓣收获了8万人给出的8.7分高评,被认定为好于94%的剧情片,更被奉为巴西电影复兴的开拓之作,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豆瓣8.7《中央车站》:20多年前,它复兴了巴西没落的电影工业

影片《中央车站》海报

影片开始于里约热内卢人流如织的中央车站。退休女教师朵拉在这里有一个小摊位,帮那些不识字的乘客们写信。

由于父亲酗酒,朵拉在家庭中感受到的爱和温暖几乎没有,母亲死后,她果断离开了家,只为了逃离那个醉鬼父亲。在帮人们写信的同时,她所代为诉诸笔端的思念、温情或咒怨几乎已经令她麻木,再加上从小就未感受到过温暖的经历,让她认定了那些请她写信的人所展现的情绪都虚伪至极,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而已。

因此,乘客们请求她寄出的信,她其实并没有寄出,而是在带回家后取乐,然后撕掉。那些承载着思念与期盼的信件,并没有如人们以为的那样会被寄出,他们所表露的情感,也并不会被对方收到。这样市侩又冷漠的朵拉,无疑是一个坏女人的形象。然而故事,却又是随着她往下发展的。

豆瓣8.7《中央车站》:20多年前,它复兴了巴西没落的电影工业

这天,朵拉的对面来了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安娜请朵拉代写了一封咒骂埋怨的信件寄给远方的丈夫,第二天又来请求她不要寄出那封信,而在新的信件中告诉丈夫自己和儿子会等着他回来。男孩约书亚在看到朵拉并没有将信封入信封时,质疑朵拉不会将信寄给父亲,却被母亲斥责没有礼貌,朵拉也恼怒地赶他们离开。

在回家的路上,安娜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约书亚在这个城市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他来找朵拉,要求朵拉把母亲的信还给自己,朵拉却骗他说已经把信寄出去了。孩童的敏锐力让约书亚知道朵拉在撒谎,可是他却无能为力。无处可去的他每天睡在车站,时刻盯着朵拉,希望能够找到写给父亲的信。

混乱的车站中时刻都发生着抢劫和暴力,人们对此已经麻木,匆匆的脚步行走在水泥铸就的钢铁牢笼中,独自成行,互不相关,也成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巴西的一个极致缩影。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其实正是为了展现那个时候的巴西所欠缺的一些“东西”。沃尔特·塞勒斯进入电影行业的时候,正是电影工业开始没落的80年代。那个时代的巴西,经济和工业都开始陷入衰落期,为了生活,人们散落天南海北,他们住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好每日行迹匆匆,通过中央车站这个交通枢纽周转,乘很久的车才能到达工作的地方。

豆瓣8.7《中央车站》:20多年前,它复兴了巴西没落的电影工业

日复一日,来自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甚至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对于爱与温暖的追求,就像朵拉每天搭火车回家的路上那样,她站在车厢里,眼神冷漠,对生活没有格外的期盼,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更好的寄念。

就像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那句“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梦想/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那样,影片试图展现的是,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并不总是美好,所遇到的人也许很糟糕,但是在那个充满冷漠的年代里,总有人心底存着那一簇对温暖和爱的追求的火苗,在冷漠与麻木中慢慢冲破社会的大环境制压,彼此走近,彼此温暖,彼此拯救。

约书亚对找到父亲的执念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朵拉,一向自私冷漠的朵拉甚至后悔自己将约书亚“卖”给了贩卖人体器官的人贩子,在挣扎良久终于从人贩子手中抢走了约书亚之后,她也毫无退路地陪着约书亚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旅途。

约书亚对这个又老又丑的坏女人满是怨恨,朵拉对这个敌视自己的小鬼同样没什么好感,可终究还是人类对温暖和爱的近乎本能的靠近,让两个人在磕磕绊绊的路上慢慢走进了彼此的内心。

豆瓣8.7《中央车站》:20多年前,它复兴了巴西没落的电影工业

在寻找约书亚的父亲的路上,约书亚用自己对朵拉的依赖和信任,让朵拉学会了在他人给予的温暖中去体会给予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也正是因为影片后半段的故事都发生在干燥闷热的沙漠公路上,很多观众把它称为最让人治愈的“公路电影”。

著名影评人元曲对这部电影做出了高度评价: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但是《中央车站》教会了我们去尊重那些缺失的部分。

影片虽然片名是“中央车站”,但导演主要的情感转化与叙事线都放在了后面的公路段上,从一个简要的大环境切入,引出了一个失去母亲的男孩和独身老女人的矛盾和和解,进而凸显了人性的矛盾与可贵,可谓以小见大,也一以贯之地践行了导演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寻找起源和发现自我的主题倾向,这一对人性的挖掘探索,也让《中央车站》成了巴西电影的复兴之作。

朵拉是在时代和亲情中的失落者,约书亚是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失落者,他们原本毫无相遇的可能,却终究因为内心还未对爱与信任完全绝望而走到了一起。印象最深的是约书亚和朵拉之间的一段对话,或许正是导演试图表达的关于获得幸福和救赎自我的主题阐述。

在路上,约书亚告诉朵拉,自己不喜欢坐公车,宁可搭计程车。朵拉却告诉他,“你错了,要搭就搭公车,公车有路线,有目的地。计程车没有,开一开会迷路。”因为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所以过得浑浑噩噩,可是一旦对现状有了不满,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去改变现状。因此很简单,如果你觉得不幸福,那就勇敢行动,去寻找能够让自己踏实满足的方法。而很多时候,我们获得幸福的契机很简单,甚至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都能够让我们跳出既有的混沌圈。

不得不承认,有时电影真的是人类的老师。它只能呈现出光影声画,远不如现实带给我们的掣肘之多,却能够凭借细致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故事,用泪水和欢笑来教我们学会尊重一些东西,比如说爱,比如说温暖,以及对自己的救赎。很幸运,在某个下午遇到了《中央车站》,也很幸运,它在二十多年后,依然带给我着感动。

豆瓣8.7《中央车站》:20多年前,它复兴了巴西没落的电影工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