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提起军校,大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黄埔军校,这个培养出大量杰出军事人才的学校,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举足轻重,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也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不过在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比这黄埔军校更牛的,那便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电视剧或电影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军阀底下的军官都是保定毕业的。在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保定生的天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后来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 ” 。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 。但是 , 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 “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 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开学。第九期学员 ( 即 1917 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后因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


保定军校中外闻名,与其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是分不开。如

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军政人物蒋介石、白崇禧、张群、陈诚、顾祝同、上官云相、刘峙、薛岳、罗卓英等,有经曲折道路、投身革命阵营的张治中、傅作义、蒋光鼐、蔡廷锴、楚溪春、唐生智、陶峙岳、陈铭枢、刘文辉等,还有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李济深、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季方、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的何遂以及邓演达等,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级将领叶挺、赵博生、董振堂、张克侠、何基丰、何柱国、王长江等,他们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

在黄埔军校创立之初,也是积极争取保定生担任黄埔军校教官。据统计,从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到1928年迁到南京,共有178位保定生在黄埔担任教官之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