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贸然否决宰相王溥的提议不妥,于是柴荣派遣同样在高平之战立下大功的禁军统领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当特使,去前线观察。赵匡胤除了是禁军统领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高平之战功臣的身份,当时的宰相冯道就是因为反对柴荣发动高平之战而被罢相,最后病故。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柴荣民心所向,于是他一统天下的志向更加坚定,恰逢秦州有大户抱怨后蜀的苛捐杂税太重,派人通风报信到开封,请求柴荣发兵收复中原失地,柴荣欣然应允。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宰相王溥举荐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为主将,于是柴荣命令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为主将,凤翔节度使王景、客省使昝居润为副。

初期后周军队率先告捷,自大散关向秦州进攻,连克黄牛八寨。并且吓得监军使赵季扎仓皇逃窜,被后蜀皇帝孟昶下令斩杀。

中期后周军队作战不利,在于监军使被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却让后蜀前线军队主将们的指挥权少了一个重要的掣肘,战斗力直线上升。

孟昶

后蜀主将为北路行营都统、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李廷珪,是后蜀皇帝孟昶心腹将领,率领后蜀最精锐的禁军与后周军队战于威武城东,后周军队被击败,排陈使濮州刺史胡立被后蜀所擒。不仅如此后蜀皇帝孟昶派人联络北汉、南唐,相约共同出兵,以拑制后周,形势开始对后周不利。

《资治通鉴》记载:“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宰相以景等久无功。馈运不继,固请罢兵。帝命太祖皇帝往视之,还,言秦、凤可取之状,帝从之。”

我们先看第一句:“丁卯朔,以王景兼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这是柴荣把宰相王溥举荐的向训降为了副将,而把王景升为了主将。于是才有了第二句的状况“宰相以景等久无功。馈运不继,固请罢兵。”

这里没有明确指出宰相是谁,但是前文已经提到过此时的宰相就是举荐向训为主将的王溥,因为之前他力排众议力主高平之战而获得大功。

柴荣

在自己举荐的向训被降为副将之后,王溥就向柴荣提出罢兵,这就很值得玩味了,要说是一点没有私心不大可能。但是贸然否决宰相王溥的提议不妥,于是柴荣派遣同样在高平之战立下大功的禁军统领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当特使,去前线观察。赵匡胤观察之后回来说,秦凤可取,于是柴荣因而决意讨伐。

通过高平之战,我们就可以了解柴荣的为人,在以冯道为首的朝中重臣集体反对打高平之战的时候,柴荣根本不听,执意出兵,可见他是一个相当有主见且不会听别人劝阻的君主。

所以柴荣执意对后蜀用兵,并不是因为赵匡胤的观察结果,而是因为心中早已决定要对后蜀用兵。但让赵匡胤去前线的用意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了给予自己意见相左的宰相王溥一个信号。通过禁军统领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的口告诉王溥,朕对后蜀用兵的决心已下,不可能撤兵。二是为了敲打王溥,只因主将更换一事就从支持对后蜀用兵到反对。

赵匡胤

赵匡胤除了是禁军统领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高平之战功臣的身份,当时的宰相冯道就是因为反对柴荣发动高平之战而被罢相,最后病故。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再敢反对我,冯道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最后,因为柴荣的执行作战,前线将领获得了来自朝廷的极大的鼓舞,最后主将王景将秦、凤、成、阶四州全部被收复,这又一次证明了柴荣的魄力与独到的军事战略眼光。

显德四年(957年),王溥丧父,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没有满,柴荣下令王溥官复原职,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结果柴荣大怒,王溥非常害怕,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

对比一下北宋时期公然敢跟皇上唱反调的文臣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溥被柴荣敲打后,连守孝三年这种文臣必须坚持的人伦大德都不敢坚持了,可见柴荣对他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