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不洗澡,中世纪欧洲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随地大小便。不洗澡、随地大小便、水源被污染,难道中世纪的欧洲就这么不堪吗。

随着全国每日确诊人数降到两位数,武汉方舱医院全部关闭,对抗新冠肺炎的战役在中国已经进行到收尾阶段。令人不安的是,病毒在全球,特别是欧洲开始呈现爆发的趋势。


对于新冠肺炎应该如何应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中国疫情还没结束,也依然是确诊患者最多的国家。西方国家的疫情尚处于发展阶段,防控等级未来势必还会做调整,以目前的情况做对比为时尚早,也不够公平。


▲摄于意大利,防控人员在广场维持秩序

但是,近期关于欧美各个政府不建议健康人员配戴口罩的内容充斥网络。现阶段各国医疗物资缺口巨大,口罩等需要首先供应医护工作者,因此不鼓励戴口罩也情有可原。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民众的建议是避免接触,例如鼓励隔空拥抱、见面时行碰脚礼,仿佛飞沫不再是传染性肺炎的传播方式了。


▲佩戴口罩效果更佳

我们不在此赘述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城市是否应该佩戴口罩,只是借此机会聊一聊,欧洲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哪些奇葩的卫生误区。


▲奇怪的知识点要来了

千年不洗澡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欧洲盛行澡堂文化:富家大族在私人浴室里让奴隶用象牙刷清洁自己的胴体,而平民百姓也可以在公共浴场踏踏实实泡个热水澡。4世纪,仅在罗马一座城市里就有11个大型浴场,800多个中小型浴场。阿基米德想必也是老北京人嘴里的"堂腻子",他就是在浴室中泡澡时发现了浮力。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瞬间

但是随着日耳曼等蛮族入侵,黑暗的中世纪到来了。宗教成为了欧洲千年的唯一主题。教会昭告人们:身上的污垢都是上帝赐予的,洗澡是充满罪恶的。只有不洗澡才能接近上帝,越脏越纯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量虔诚的基督徒开始了他们的臭气熏天的朝圣之旅。除了宗教信仰,不洗澡也有"科学"依据。


▲恢弘的古罗马浴场在中世纪被废弃

在中世纪的人看来:热水会让毛孔扩张,细菌、污秽可能会趁机进入体内,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中世纪的人们一个个臭不可闻,因此香粉就成了价值极高的奢侈品。欧洲不产香料,所有香料都需要从遥远的东方进口。从大英博物馆展出的霍克森胡椒瓶精致考究的做工和真金白银的用料可以看出,香料在中世纪欧洲宫廷的地位。当时能把这个胡椒瓶填满,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胡椒瓶主体由白银打造,并配有黄金做点缀

以酒代水

除了不洗澡,中世纪欧洲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随地大小便。如果说"千年不洗澡"有夸张的成分,那么"千年随地大小便"则证据确凿。"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解决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枫丹白露宫的大小便问题,每月搬一次家,在糟蹋这一处的时候,清扫上一处。


▲卢浮宫现已停止对公众开放

上流社会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排泄就更加简单粗暴了。粪便堆满了通罗马的条条大路、汇入河流、渗入地下水。人类聚集的地区臭气熏天,水源也被垃圾和粪便污染。


▲法律规定从楼上到尿前需要大喊三声提示路人


▲中世纪有些地区的人们会把尿液作为洗衣液

欧洲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喝白开水的习惯,直饮被污染的河水会导致各种疾病。于是他们通过饮用保质期更长、更清洁的酒类作为日常的水分补给。生活在适合葡萄生长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人民以喝葡萄酒为主,中世纪晚期,地中海地区居民年平均葡萄酒消耗量接近400升。而在不适宜葡萄生长的德国和英国,啤酒就成为了日常的饮料。这样的饮酒习惯一脉相承,一直传到了今天。


▲啤酒作坊里的酿酒老师傅

除了地域差异,阶级和财富也是影响酒水的因素。啤酒需要由纯粮酿造,这对于生产力低下的中世纪无疑是一种奢侈品。因此普通百姓们大多自己采集果实,在自家作坊里酿造果酒,尽管无法保证正常的口感,但至少喝不死。


▲葡萄酒在宗教中也代表着耶稣的血液

这方面中国人就幸运得多。尽管大家都不懂细菌为何物,但是饮茶文化从西汉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将水煮沸既是泡茶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杀菌方式。


▲古人饮酒也雅致得多

杀死女巫,杀死黑猫

不洗澡、随地大小便、水源被污染,难道中世纪的欧洲就这么不堪吗?是的。不仅如此,教会宣扬的封建迷信还引发了巨大的灾难。


▲中世纪的梦魇:黑死病

中世纪的教廷权力极大,可以随随便便把哥白尼、布鲁诺、塞尔维特都绑起来烤串。除了科学家,教廷还喜欢烤中老年单身女性。


▲超过10万名"女巫"被处死

在他们看来,长期单身的女性有成为女巫的潜质,而女巫就应该被烧死,猫作为"女巫"的帮凶也应该被捕杀。


▲尤其喜欢捕杀黑猫

长期不洗澡导致蚊虫虱子肆虐、随地大小便导致环境污染、城市中的猫的数量锐减又导致老鼠横行,由老鼠身上的虱子传播的黑死病就此开始蔓延。


▲黑死病席卷欧洲

黑死病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开始蔓延,逐渐传染给了整个欧洲。瘟疫加剧了人们对女巫和猫的迫害,还牵连上了犹太人。因为有传言说瘟疫是犹太人四处投毒引起的,大量犹太人被残杀。


▲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受伤的总是犹太人

杀光了猫、"女巫"和犹太人并不能阻止瘟疫,欧洲多数城市中十室九空,死尸遍地也没有人力拖走清理,反而成为老鼠和虱子繁殖的温床。从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共夺走2500万人的性命,占到了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治疗黑死病的鸟嘴医生,恐怖的面具起到了口罩作用

从历史辨证的角度来看,黑死病带来死亡的同时,也给中世纪死气沉沉的欧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导致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田地,财富和土地得以重新分配;由于劳动力锐减,成本上升,传统的佃农租用耕种土地制变成了共享不动产制度,农民阶层完成了从"农奴"向"自耕农"的转变。

▲中世纪仍然是农民的噩梦

最重要的是,黑死病大大削弱了天主教在欧洲的权威性,为接下来灿若繁星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经历过天花、黑死病等洗礼存活下来的欧洲人抗病毒能力如同开挂,抵达南美洲的西班牙人不费一兵一卒,不放一枪一炮,依靠自身携带的病菌就绝了当地土著的种。


▲印加文明高度发达,绝不会是赤裸上身的蛮族

放血疗法

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个划时代的医学人才,将西方世界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几个层次。但是,他的体液学说却为流传三千年的放血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人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就像尿液、粘液和粪便一样,多了就会生病,要治病就要把多余的血液放出来。


放血需要锋利的柳叶刀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放血治疗通常都在有刀法娴熟的工作人员的理发店内展开。今天,发廊门口转动的红白蓝三色招牌,正是来源于放血疗法。红色代表动脉血,蓝色代表静脉血,白色代表包扎伤口用的纱布。


放血疗法现在已经被证实对几乎任何疾病都没有任何作用,但是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世界把放血看得如同“多喝热水”一般“包治百病”。现代社会献血一次性最多只能抽400ml,而一个疗程的放血治疗则以升为单位抽血,治一次病抽个2升很常见。


▲上图为放血纪实照,红色为后人涂绘

抽血的部位也五花八门: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就曾经因为中风而被宫廷御医们剃光头发,用烧红的烙铁把脑袋燎出血泡,然后挤泡排血。就这样,查理二世在反复的放血中因为血液流干而惨死。

▲扎破血泡的工具

除了欧洲皇室,音乐圈奇才莫扎特在去世前也被医生放了四品脱血,而被放血疗法治死的最大公知是"灯塔之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


▲如今他也陷入了美国"政治正确"的漩涡

从总统位子上退下来的华盛顿,在某个下雨天骑马归来后,没换衣服就去吃饭了,结果着凉发起了烧。如果是咱中国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多捂汗多喝热水也就扛过去了。可华盛顿的医生团队却采用了放血疗法,将糖浆、醋和黄油配药水,让身体起水疱、再挑破水泡继续放血、接着又用了泻药和催吐剂、然后又连续多日放血,这个治疗过程与查理二世有异曲同工之妙。华盛顿被放了超过2.5升的血,死于失血性休克。

背锅的西班牙流感

说完欧洲人曾经有过的不良习惯,我们再贴一下时下热点聊聊传染病。1920年的春天,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悄然消失,距今整整一百年。在1918年至1919年,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全球5亿人感染,两千五百万到四千万人死亡,致死率达到了2.5%至5%。


▲100年前的方舱医院

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蔓延,从北极圈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均无幸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批士兵和军官死亡或重病无法出战,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但就像非典一样,西班牙流感来得快,去得也快。1920年,西班牙流感的神秘消失让专家们猝不及防,以至于其病株都未能及时提取、辨认出来。


▲戴着口罩的军官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