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2月5日電(記者於力 王炳坤 高爽)漆黑的夜晚、6米多寬的路面、密集呼嘯而過的車輛、前後100米處急轉彎車道、幾十米外的油氣管道……51歲的遼河油田司機張善哲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忍着劇痛將12米長、載有28噸熱油的正在行駛的油罐車穩穩地停靠在路邊,腳踩剎車啓動雙閃後一頭倒在方向盤上。

事後,現場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如果車輛失控,滿載熱油的罐車就很可能與對面疾馳的車輛發生碰撞或傾翻路溝,造成爆炸、起火、污染……短短的十幾秒的堅持,避免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寒冷的北方,這個工友眼中的“鐵人”生命中最後的壯舉給無數網民帶來了溫暖和感動。

是強烈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技術支撐他完成了最後的動作

“天黑了,一定要慢點!”這是張善哲對同班司機陳金玉說的最後一句話。回憶當天的情景,陳金玉眼圈紅了。

GPS衛星車輛監控系統記錄下了5分鐘內發生的一切:11月21日17時39分,張善哲駕駛油罐車,從沈四聯合站出發駛往沈二聯合站;17時44分,車靠右停靠在新民市雙程堡村東南1.66公里馬路一側,打着雙閃。隨後到達的陳金玉感覺情況不對,立刻下車查看。“一打開車門,發現他頭倒在方向盤上,口吐白沫、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右腳卻牢牢踩着腳剎,我趕緊撥打了120。”

張善哲(左)生前與工友修理汽車(照片由中石油遼河油田瀋陽採油廠提供)。

被緊急送到醫院的張善哲,經檢查被診斷爲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已無法救治。車隊副大隊長王者偉說,據醫生介紹,此病發病特徵爲瞬間發作,患者會感到“頭要炸開”般的劇烈疼痛,清醒時間極短。“當我趕到現場時,車輛筆直地停靠在路邊,還沒熄火,在他疼痛難忍的時刻,他第一件想到的事還是把車停好。”

在當天的事發現場,記者看到,僅僅幾分鐘,身邊便駛過了二三十輛客車和貨車。如果當時車輛失控,滿載熱油的罐車可能造成非常危險的起火或爆炸!“是強烈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技術支撐他完成了最後的動作,避免了一場災難。”想到這一切王者偉心情難以平靜。

10小時夜間作業起下700根油管,他成了工友眼中的“鐵人”

1990年,張善哲從部隊轉業來到中石油遼河油田瀋陽採油廠作業大隊,成爲一名作業工人,在井口負責起下油管工作。

“幹工作他有股誰也比不了的拼勁。” 時任隊長的劉國維至今難忘張善哲的“700根油管”記錄,“每個油管有9米多長,一般一個班次能起下300多油管,張善哲帶領他的班組最多一次起下700根油管。”劉國維介紹當時的情景仍然很激動。

讓劉國維難忘的還有張善哲對工作的執着和認真。有一次趕上張善哲上零點班,有事請假,當天夜裏張善哲辦完事就往單位趕,因爲錯過班車,他就在夜裏兩三點騎了20多公里的自行車來井上工作。“第二天一早我到調度室時,發現活已經幹完了。他憨笑着說不能因爲自己的事,耽誤工作進度。”

這是張善哲生前與外孫的合影。(12月4日翻拍)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15年的兢兢業業,讓他成爲工友們心服口服的“鐵人”。2005年,張善哲來到瀋陽採油廠機動採油大隊做汽車駕駛員,他又把“鐵人”精神帶到了新單位。

苦練本領,刻苦鑽研是張善哲對自己在新單位提出的要求。他經常利用閒暇時間研究車輛保養、維修。“只要有人在修車,他就在一旁觀察,仔細研究,有時都忘了喫飯。全車隊有10臺重型油罐車,他每天都提前到車庫,把10臺車挨個檢查一遍。”陳金玉說。

慢慢的,張善哲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成了車隊裏的技術能手,每次車有問題,工友們都願找他,每次罐車遇險,他都被請到現場指揮救援搶險活動。做罐車司機13年,張善哲安全行駛30萬公里,沒有發生一起事故。

在家人、鄰居眼中“硬漢”也是“暖男”

鐵漢也有柔情。在張善哲的家中,70多平方米的房間佈置得很溫馨,尤其是每個房間掛的十字繡格外顯眼,“前幾天我才和他一起繡完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送給他妹妹了。”妻子王春麗眼睛盯着牆上十字繡,眼裏噙滿了淚水。

張善哲不僅孝順自己的父母,十幾年前還主動把妻子的父母接到身邊照顧。“去年我爸病重住院,老張守在醫院沒日沒夜地服侍,直到陪老人走完最後一程。就衝這一點,我這輩子沒嫁錯人!”

提到張善哲,同住22年的老鄰居們有說不盡的稱讚。張善哲居住的小區中退休職工較多,平常幫老人提東西上樓、幫各家各戶修水電是常事。“樓下的自行車棚是他在維護,小區裏供大家消閒的石桌石凳是他一塊塊砌起來的。這些天一閉眼睛就是他的影子。”老鄰居徐憲平感嘆地說。

“老張的方向盤握出了高度,握出了運輸人的責任!哪怕是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走樣!”

“向平凡的崗位工人致敬,他們撐起了我們的職業觀、道德觀。”張善哲走了,網民們的感動仍在繼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