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5月26日,傅抱石创作于1962年的《观瀑图》作品于香港“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以604万港元成交。傅抱石的山水画在布局上打破了传统格局,他以浓重的渲染方法,把线、皴、点统一成面与体,其外观的浑然一体,改造和突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琐碎、堆砌的通病。

藏品长:40cm,宽:29.5cm

傅抱石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他是20世纪中国传统美术现代化转型的代表人物、闻名中外的国画大师、“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傅抱石和齐白石曾被郭沫若称作画坛上的“南北二石”,可见其当时的艺术地位。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傅抱石先生对于山水的热爱将他们展现在画纸上,傅抱石先生将喜爱之情付诸于实践,爬山涉水,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傅抱石的绘画创作题材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诗境、历史、临摹古人、想象与感怀。他的绘画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写意”之风,酣畅淋漓,诗情文思并重。同时,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

傅抱石用笔的最大笔性特征是他的散锋笔法。傅氏散锋笔法来自传统与其特有个性的有机结合,来自其深厚的学识和对传统独到而理性的认识。“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在傅抱石那乱头粗服的散锋笔法中有着极其严格的法度。这种法度正是他“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后才产生的。

徐悲鸿评价傅抱石全新的山水画使“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现其侏儒之态”。张大千称他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千年未有之新画风。

在其一生中,傅抱石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造就了不少传奇,历来为美术爱好者和藏家极度关注和追捧。故此,傅抱石的作品只要一出现在拍场上,便会成为藏家的心头好,藏家都会争先抢后地“夺爱”。

近年来,傅抱石书画的部分拍卖成交记录

2011年11月17日,《毛主席诗意》于北京“庆云大观—近现代书画”上拍,并以2.3亿人民币高价成交,创出傅抱石书画价格新高。

2011秋季拍卖会其中代表傅抱石鼎盛时期绘画作品的山水六开册页成为书画拍卖的一个重头戏,从500万元起拍,最后成交价达5300万元。

2012年6月3日,傅抱石在1944年创作的《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于北京“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拍,以9200万人民币成交。

2014年5月26日,傅抱石创作于1962年的《观瀑图》作品于香港“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以604万港元成交。

2015年6月2日,在2015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画”专场上,傅抱石的《梦百合山图》以1744万港元成交,超最低估价约4倍(拍前估价为HKD4,000,000-6,000,000)。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这件作品:“不愧是傅抱石巅峰时期的作品,水汽淋漓。”

随后在2015年6月4日,北京2015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傅抱石《王维<渭城曲>诗意》以620万元起拍,1250万元落槌,成交价达1437.5万元。傅抱石字画鉴定交易咨询 18879871136 同微信 袁先生。

据数据分析,傅抱石字画会越来越受到收藏和投资者的追捧,其经济价值极高。

近日,有幸征集到一幅傅抱石款人物山水画,藏品长:40cm,宽:29.5cm。这幅山水人物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在技法上独树一帜,进行创新。整体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都值得一提,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与圣人论道,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画作右侧傅抱石的题字和钤印: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傅抱石写于南京 并记

在这幅画作上,傅抱石运用了我们常见的“抱石皴”,高古游丝描、散锋笔法使得山水淋漓尽致,细密地表现出岩石层层叠叠的千年沧桑历史感,而柔和的曲线则疏朗地勾勒出人物宁静安详的气质。从中可以看出傅抱石先生举重若轻、娴熟概括的高超艺术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神秘的力量,给人带来和平清净的艺术感受。

千百年来气韵生动一直是评判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它也是鉴定者水准优劣的试金石。傅抱石的真迹就有这种气韵生动的强烈感受,而伪作绝无这种感受。另外,对于作品的纸张、用墨、用色、用印、印泥、印色、印文、落款、款识内容,以及是否有作旧的痕迹等等都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些对准确鉴定傅氏作品都极有裨益。藏品的气韵深入其中,令人沉醉,确是傅抱石山水画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欣赏、艺术价值。

傅抱石的山水画在布局上打破了传统格局,他以浓重的渲染方法,把线、皴、点统一成面与体,其外观的浑然一体,改造和突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琐碎、堆砌的通病。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