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齐结为同盟势必给赵武灵王吞并中山的计划造成巨大的阻力,因此武灵王不得不借着送秦昭王返国即位的旧交情,派金受和楼缓入秦运作,将孟尝君拉下马来。秦昭王的如意算盘是:孟尝君一旦离开齐国,那么齐、韩、魏三国联盟的主心骨就算被拆掉了,而秦国呢,又将在樗里疾之后收获另一位得力的相才。

本期话题
从秦昭王七年樗里疾去世之后,秦国便开始了新一轮的选相工作。孟尝君、楼缓……,秦国的丞相走马灯似的变换,为何最后是这个人助秦昭王开创了大秦的帝业基础呢?

到秦昭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00年的时候,樗里疾去世了。但魏冉仍旧没能接任丞相,一个从东方来的政治家因为秦昭王的力邀入秦拜相,他就是名满天下的齐国公子——孟尝君
秦昭王为什么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地把孟尝君请来?要理解秦昭王的苦衷,我们不得不稍微回顾一下他执政的头七年中,秦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昭王继位之初,因为他的母亲宣太后出身芈姓楚族,受她的左右,秦国外交积极与楚亲善,两国关系关系迅速升温。林剑鸣《秦史稿》论道:
公元前三〇五年,秦昭王与楚怀王联姻(见《史记·六国年表》)。次年(公元前三〇四年,秦昭王三年),秦昭王与楚怀王在黄棘(河南新野东北)会盟,秦将占领楚国的上庸(湖北竹山附近)退还给楚。在以后的三年中,秦、楚两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秦史稿》

但是,昭王初政的这段秦、楚蜜月外交并没维持多久。公元前302年,入秦为质的楚国太子横(即后来的顷襄王)与一位秦国大夫私斗,将其杀死后逃回楚国。这个突发的恶行案件导致了秦、楚关系的迅速破裂。
决裂后,秦昭王立马将胞弟泾阳君派往齐国为质,与齐国结成联盟。
转过年来,公元前301年,秦、齐两国联合韩、魏并力攻楚,并于次年大破楚军于重丘,杀死楚国大将唐昧。正好就在这个时候,秦国丞相樗里疾去世了。
有鉴于此前齐国与韩、魏的联盟都是由大纵横家孟尝君促成的,而此次伐楚大胜,孟尝君又居功至伟。秦昭王遂动了邀请孟尝君入秦为政的心思。
秦昭王的如意算盘是:孟尝君一旦离开齐国,那么齐、韩、魏三国联盟的主心骨就算被拆掉了,而秦国呢,又将在樗里疾之后收获另一位得力的相才。可最终,孟尝君的这一趟秦国之旅却成了令他和秦昭方都不快意的经历。
拜相才一年的光景,孟尝君便在鸡鸣狗盗的帮助下仓皇逃离秦国,至于他留下的秦相之位则被赵国来的楼缓所填补。孟尝君的下野,从外因上分析,是因为他做秦相刺痛了赵国的神经。
秦、齐结为同盟势必给赵武灵王吞并中山的计划造成巨大的阻力,因此武灵王不得不借着送秦昭王返国即位的旧交情,派金受和楼缓入秦运作,将孟尝君拉下马来。可是除了赵国因素外,《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的这件事儿也值得我们玩味
齐泯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这个在秦昭王面前中伤孟尝君的“某人”究竟是谁?
我认为是金受或者楼缓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进谗之人说孟尝君是齐国人,必将损秦肥齐。可金受和楼缓也是外人,设使他们二位这样泼孟尝君的脏水,难道就不怕秦昭王疑心他们损秦益赵?
也就是说,要是从他们二位口中说出这番谗言,毫无说服力。孟尝君是齐人的这个事实,早在邀请他入秦执政之前,秦昭王就已当然了解,可为什么请来了孟尝君,昭王又犯了疑心病呢?
从进谗之人说话的立场来推断,他多半是秦昭王身边的体己人,否则不能以这样的陈词滥调激起昭王的排外之心。而范雎曾说魏冉对关东游士抱有强烈的敌意,斥他们为乱国之人,这不禁让人心生猜疑:在秦昭王跟前中伤孟尝君的,会不会就是昭王的亲舅舅魏冉呢?
如果这个猜测属实的话,那倒是充分显示出了魏冉冲击秦相之位的乏力——前脚弄走了孟尝君,后脚又来了个楼缓。舅父的亲缘关系、拥立新君的功劳到底还是敌不过齐、赵两大国的外交影响力。
命运为魏冉开启的曙光是在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出现的。此前一年,支持楼缓入秦谋政的赵武灵王因为沙丘政变不幸殒命,赵国的军政大权落入了亲齐派政治家李兑手中。李兑上位之后,赵国的对外政策急速转向,从平衡秦、齐一变为与齐联合,扩张方向从北上复归于南下。
于是一个新的使者仇液被派往了秦国。不久之后,在他的运作下,楼缓黯然下野,魏冉成了秦国的新丞相

在秦昭王长达56年的执政生涯当中,公元前295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此之前,虽然秦国的国家实力凌驾于六国之上,但它的外交影响力却似乎不如赵武灵王治下的赵国。
但是,到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饿死沙丘之后,赵国因胡服骑射造成的强势进取戛然而止,而秦国则从此开启了对中原六国摧枯拉朽的征服进程。
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与韩、魏联军大战伊阙,斩首24万级,一举击破了自公元前296年以来齐、韩、魏等关东诸侯对秦国的合纵围堵,迫使韩、魏重新慑服于秦军的铁蹄之下。
对于那个主导联军攻陷函谷关的齐国,公元前284年,秦国趁齐愍王吞并殷宋,激起与国侧目的良机,联合韩、赵、魏、燕四国,以乐毅为将,一举击破齐军主力于济西,乐毅亲率燕军东下齐城七十余座,而秦军则趁乱将中原最富庶的商业大都会定陶收归囊中。
齐国残破,愍王已死,秦国原计划一举吞并魏国,斩断山东诸侯的纵亲之腰,可是白起的东征军却因为燕、赵两国的来援而在北林陷入苦战,未能如愿。眼见灭魏无果,秦国适时调整了主攻方向,将主力暂时调离中原战场,从公元前279年起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仅仅一年后,白起便率领秦军攻陷郢都,楚顷襄王被迫东迁陈县,秦军东进中原腹地的侧翼威胁因此大大减小。破楚之后,秦军主力再次回师中原战场,将矛头重新对准魏国。公元前273年,也就是范雎入秦的那一年,白起大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之下,一血北林之围的前耻。

魏国,楚国,齐国,眼见关东的竞争对手一个接着一个轰然倒下,秦国距离一统天下的终极目标似乎越来越近了。
虽然表面上看,秦国的高歌奏凯全赖于武安君白起的战无不胜。但实际上,白起只是操在别人手里的一把宝刀。真正为秦国操刀制定那些征服计划的大战略家,乃是相国魏冉。对此,司马迁在《史记·穰侯列传》中评论道:
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史记·穰侯列传》
公元前273年,白起取得华阳大捷,相国魏冉的功业与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就是在这个时候,“不识时务”的范雎向秦昭王进言,说秦国已经危如累卵,而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魏冉!
秦昭王当然不会在这时候相信一个关东游士的危言耸听,可是短短三年过后,范雎的预言却似乎应验了。穰侯魏冉不但褪去了继续引领秦国的魔力,更露出让人生畏的獠牙利爪。
于是乎,那个遭秦昭王晾了很久的范雎又被他重新请进了咸阳宫……

参考文献: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林剑鸣《秦史稿》;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