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概述:小麦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优化集成了秸秆还田、深松镇压耕层调优、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规范化播种、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常年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9000~10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底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50%、100%、30%~50%。

小麦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

技术概述:小麦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优化集成了秸秆还田、深松镇压耕层调优、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规范化播种、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及耕、松、耙、压配合,创造合理的耕层结构,可有效解决常年少耕麦田犁底层上升加厚、耕层结构恶化,土壤肥力不高的问题;以宽幅、适时、适量、适墒等为重点的规范化播种则可确保苗齐、苗全、苗壮;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壤贮水,显著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大幅减少灌溉水和肥料投入,有效解决生产中水肥浪费严重的问题,而且填补了传统生产模式中水肥机械化管理的空白。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则通过统防统治,高效低毒农药与飞机喷防及防飘对靶减量施药植保机械相配合,不仅大幅减少农药投入,而且有效降低生物灾害损失,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

增产增效情况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采用该技术模式,小麦增产幅度达到10%左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12%,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

技术要点

(一)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遴选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当地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冬性或半冬性优质专用高产小麦品种。

(二)秸秆还田与耕层调优

1. 秸秆还田

前茬是玉米的麦田,用玉米秸秆还田机粉碎1~2遍,秸秆长度5cm左右。

2. 耕、松、耙、压配合

可采用深耕或深松的方法进行土壤耕作,两者选一。

采用耕翻的麦田,耕深20~25cm。耕翻后及时耙地或镇压。不采用耕翻技术的麦田,每3年用深松机深松1年,深松深度30cm。深松后采用旋耕机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旋耕机后需挂带镇压器,以破碎土块,及时压实表层土壤,防止耕层过虚导致土壤失墒、影响播种出苗。

小麦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规范化播种

1. 规范化筑畦

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设施灌溉的麦田不需筑畦,以增加有效种植面积。畦灌麦田需采用节水的畦田规格。

2. 规范化播种

(1)播种期:以播种至越冬0℃以上积温达600~650℃为宜。

(2)播种量:在适宜播种期内,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基本苗12万~16万。

(3)播种方式、行距、深度:用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苗带宽度8~10 cm,平均行距21~25 cm,播种深度3~5cm。

(4)播种后及时镇压

(四)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管理

1. 关键生育时期按需补灌

(1)播种时测定田间地表下0-20 cm和20-40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

(2)通过雨量数据采集器或从当地气象局(站),依次获取冬小麦播种至越冬、越冬至拔节、拔节至开花期间的自然降水量。

(3)依据作物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http://www.cropswift.com/)确定播种期、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是否需要补灌,以及设施灌溉麦田所需补灌水量。

(4)畦灌麦田采用节水的畦田灌溉参数。

2. 水肥一体化管理

(1)依据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冬小麦目标产量确定全生育期肥料用量

常年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9000~10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全生育期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分别为240、120、90~105千克/公顷;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全生育期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分别为192、90、45~60千克/公顷。

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粉壤土或砂壤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全生育期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分别为192、90、60~90千克/公顷;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6000~7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全生育期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分别为150~180、60~90、60~90千克/公顷。

(2)播种时合理使用底肥

常年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9000~10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底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50%、100%、30%~50%;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底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50%、100%、0~50%。

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粉壤土或砂壤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底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50%、100%、50%~100%;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6000~7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底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50%、50%、50%。

(3)拔节期随水施肥,水肥耦合一体化管理

常年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9000~10500千克/公顷或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拔节期灌水时将底肥施用后剩余的氮肥和钾肥随灌溉水施入田间。

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20毫克/千克、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土壤质地为粉壤土的地块,拔节期灌水时将底肥施用后剩余的氮肥随灌溉水施入田间,土壤质地为砂壤土的地块,拔节期灌水时,随灌溉水施纯氮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30%和50%;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6000~7500千克/公顷范围内,拔节期灌水时,随灌溉水施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分别为30%、50%、30%。

(4)开花期随水施肥,水肥耦合一体化管理:

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20毫克/千克、土壤质地为砂壤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7500~8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开花期灌水时,随灌溉水施纯氮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为20%;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地块,目标产量在6000~7500千克/公顷范围内,开花期灌水时,随灌溉水施纯氮和氧化钾的量占其生育期总施用量的比例(重量比)均为20%。

(五)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

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具杀虫和杀菌作用的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没有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

2. 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需配制毒土于耕地前均匀撒施。

3. 主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

(1)小麦生育期易发的主要病害包括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虫害包括麦蚜、粘虫、麦红蜘蛛等。

(2)防治技术与方法

① 杂草防治:于冬前小麦分蘖期或越冬后小麦返青期,日平均气温在10℃时防除麦田杂草,

② 病虫兼防兼治:

起身拔节期阻击蔓延。该期以防治小麦纹枯、条锈、白粉病等病害为重点,兼治红蜘蛛和蚜虫等虫害,局部地块防治小麦吸浆虫。

抽穗至灌浆期一喷三防。抽穗扬花期是蚜虫高发和锈病、白粉病的流行关键期,该期遇雨或有雾高湿天气,易诱发赤霉病。应以防治蚜虫为主,兼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开花以后,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施“一喷三防”。

③ 大规模经营主体宜采用飞机大面积喷防,小规模地块宜采用无人机或防飘对靶减量施药植保机械喷防。

(六)非生物灾害预防

1. 化控防倒:对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的品种于起身期实施化控。

2. 抵御干热风: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肥或“一喷三防”,提倡适时微喷,降温增湿。

(七)机械收获: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提倡麦秸还田。实行单收、单打、单储。

小麦采收

适宜区域

黄淮和北部冬麦区水浇地麦田。

注意事项

1. 注重秸秆粉碎还田质量;秸秆量过大的地块,提倡秸秆的综合利用,部分回收与适量还田相结合。

2. 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设施灌溉,需选用与之配套的溶肥注肥机械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

3. 水肥一体化宜采用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如尿素、氯化钾等。

4. 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用药必须符合国家对农药的规定与要求。

来源:山东省农业123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