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证治准绳》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的话题,我们从“真阳”二字说起。

       什么是真阳?说白了,就是蕴藏在我们体内的纯阳之气。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这一息真阳之气,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的便是此理。

       真阳之气源于哪里?源于我们的脾肾。一个脾阳,一个肾阳,构成了我们一身的纯阳之气。

       脾的阳气是什么?是脾功能的正常发挥。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饮,主统血,乃一身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肾精的有效补充。脾阳不足的人,就会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大便稀薄、四肢发凉,身体浮肿,小便短少。看舌头,往往舌质淡而有齿痕。

        肾的阳气是什么?是肾功能的正常发挥。肾主藏精,为脏腑之本,同时又生髓化血。肾主一身水液的代谢,并且协助肺来呼吸。肾司二阴,对大小便的正常与否,有重要影响。如果肾阳不足,我们会腰膝酸冷、形寒肢冷、性和生殖功能减退,同时腹泻、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然而,脾阳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脾阳不足,不能滋补先天之精,日久则影响肾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日久则会加剧脾阳虚。所以,脾阳和肾阳,往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然而,在临床上,偏偏有人处于脾肾阳虚的危险境地。这样的人有什么表现呢?这就是面色晄白无华,四肢发凉,额汗淋漓,抚之不温,精神困倦,甚至沉睡昏迷,舌质淡,苔白滑。由于阳气虚衰,所以这类人口鼻之气发凉发冷。这样的一组症候,往往在吐、泻、痢之后出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部分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肾炎、慢性痢疾、慢性胃肠炎等患者,就可能证属脾肾虚寒,容易出现上面的部分症候。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真阳之气就显然不够用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扶阳益气、温补脾肾。怎么做呢?

       在这里,本订阅号给您说一张中华传统医学的经典方剂。它是调治脾肾阳虚的经典方剂。组方如下——

      人参、附子、白术、茯苓各8克,黄芪、山药、肉桂、炙甘草各6克,生姜9克,大枣6克。水煎,一日一剂,半饿时分,分3次温服。

       此方,我们择取自《证治准绳》。如此用法用量,我们参考自《临床实用方剂手册》。

       这里面,人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可以健脾益气。附子、肉桂能够温肾助阳。如此就可以达成温补脾肾、脾肾双补的目的。生姜和大枣,固护中焦,调和营卫,增进气血生化之源。全方可谓大功告成。此方用药性多温热,非虚寒证者不宜使用。因此,我们在应用之前,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一般来说,临床用它来治疗吐泻之后四肢发凉、口鼻气冷、脘腹虚冷、沉困不省人事、唇舌淡红脉沉弱的患者,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总而言之,真阳之气,乃我们生命的根本。固护真阳,就要呵护我们的脾阳和肾阳。任何危及肾阳和脾阳的事情,都不应该去做。这就包括饥饱不定、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嗜好生冷坚硬之物,以及纵欲无度、贪凉、熬夜伤身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呵护脾阳和肾阳的关键。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作者文君然个人微信公众号:jnym2016,国家级健康管理师,两性医学、中医养生学研究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