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终,稻盛和夫通过极度认真的工作,努力钻研,他终于开发出”镁橄榄石“的新材料,帮助公司拿下一笔大订单,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成功合成”镁橄榄石“的人除了他,就只有美国的通用电器一家。以这些学生年龄看,正是“少年感”十足的时候,可是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油腻感”。

少年感究竟是什么“感”?为什么毕业后越来越多人变得油腻

很多步入中年的明星,纷纷被大众讨伐油腻,比如最近热度很高的黄晓明。为什么这些曾经是男神的明星,到了中年都逃脱不了油腻呢?与油腻感相对应的是“少年感”。

可是少年感究竟是什么“感”呢?指年龄、心理、还是装扮?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搜上的一则新闻:学生会官僚主义严重。

当时下面这个截图惊爆了舆论:低年级学生会“试用干事”询问“7号要开会吗?”时,@了杨溢“学长”,遭到社群管理员斥责:“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另一位社群管理员还提示所有成员,“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少年感究竟是什么“感”?为什么毕业后越来越多人变得油腻

还有最近发生的一则新闻,让人震惊不已

少年感究竟是什么“感”?为什么毕业后越来越多人变得油腻

以这些学生年龄看,正是“少年感”十足的时候,可是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油腻感”。我看到的是学生对阶级的崇拜,对权利的向往。

叔本华曾在书中写过: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对世人的行为感到诧异和惊讶,或许就是“少年感”。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对这世界充满憧憬,对理想充满热爱,即使做的是在短时间里看不出效果的事情,但还是能够踏下心来,不断积累,而不是投机取巧。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充满信仰,这是“少年感”。

丢掉理想,失去初衷,对权利金钱崇拜,不想踏下心来学习与积累,而是通过攀附与圆滑达到目的、获得利益,这是“油腻感”。

少年感究竟是什么“感”?为什么毕业后越来越多人变得油腻

图为稻盛和夫

这让我想起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故事,他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创始人。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拙”。这个“拙”正是少年感的特征之一。可贵的是,从稻盛和夫创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这种“拙”的特性。

他刚毕业的时候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稻盛和夫所在的公司已经到了频临倒闭的边缘,第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如期发放,和他同期进来的同学相继辞职。只剩稻盛和夫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他想:“只是因为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未必会一帆风顺吧。

于是他不再发牢骚,把心思全都集中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在外人看来不免有些悲壮,“那家伙真可怜,成绩这么好却只能待在这样的破公司里,运气太差,他的人生不知会怎样呢。”他的同学充满了对稻盛和夫的同情与嘲笑。确实,这样的稻盛和夫和光鲜同学比确实显得”笨拙“,脑袋聪明点的人都会选择跳槽。

最终,稻盛和夫通过极度认真的工作,努力钻研,他终于开发出”镁橄榄石“的新材料,帮助公司拿下一笔大订单,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成功合成”镁橄榄石“的人除了他,就只有美国的通用电器一家。拯救了这家摇摇欲坠的公司,同时也为稻盛和夫创建京瓷企业奠定了基础。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如果眼里只有六便士,也就是金钱与利益,就永远不会看到月光,也就是理想。现在很多人,哪个行业挣钱就去哪个行业,追着风口跑,导致最后在哪个行业都没有做出成就。而那些真正作出成就的人早已在风口来临之前,就做了很多年的沉淀。

这或许就是要保持“少年感”的原因。

愿我们能一直拥有少年的热枕与纯粹。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