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終,稻盛和夫通過極度認真的工作,努力鑽研,他終於開發出”鎂橄欖石“的新材料,幫助公司拿下一筆大訂單,後來稻盛和夫才知道,成功合成”鎂橄欖石“的人除了他,就只有美國的通用電器一家。以這些學生年齡看,正是“少年感”十足的時候,可是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油膩感”。

少年感究竟是什麼“感”?爲什麼畢業後越來越多人變得油膩

很多步入中年的明星,紛紛被大衆討伐油膩,比如最近熱度很高的黃曉明。爲什麼這些曾經是男神的明星,到了中年都逃脫不了油膩呢?與油膩感相對應的是“少年感”。

可是少年感究竟是什麼“感”呢?指年齡、心理、還是裝扮?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熱搜上的一則新聞:學生會官僚主義嚴重。

當時下面這個截圖驚爆了輿論:低年級學生會“試用幹事”詢問“7號要開會嗎?”時,@了楊溢“學長”,遭到社羣管理員斥責:“楊主席是你們直接@的?現在你是在叫學長?我不想看見第二次”。另一位社羣管理員還提示所有成員,“請各位試用幹事以後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方式”

少年感究竟是什麼“感”?爲什麼畢業後越來越多人變得油膩

還有最近發生的一則新聞,讓人震驚不已

少年感究竟是什麼“感”?爲什麼畢業後越來越多人變得油膩

以這些學生年齡看,正是“少年感”十足的時候,可是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油膩感”。我看到的是學生對階級的崇拜,對權利的嚮往。

叔本華曾在書中寫過: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爲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着高貴的品質。對世人的行爲感到詫異和驚訝,或許就是“少年感”。

我是這樣理解這句話的:

對這世界充滿憧憬,對理想充滿熱愛,即使做的是在短時間裏看不出效果的事情,但還是能夠踏下心來,不斷積累,而不是投機取巧。對自己熱愛的事情充滿信仰,這是“少年感”。

丟掉理想,失去初衷,對權利金錢崇拜,不想踏下心來學習與積累,而是通過攀附與圓滑達到目的、獲得利益,這是“油膩感”。

少年感究竟是什麼“感”?爲什麼畢業後越來越多人變得油膩

圖爲稻盛和夫

這讓我想起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故事,他被稱爲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創始人。他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要歸功於他的“拙”。這個“拙”正是少年感的特徵之一。可貴的是,從稻盛和夫創業到現在,一直保持着這種“拙”的特性。

他剛畢業的時候正處於經濟蕭條時期,稻盛和夫所在的公司已經到了頻臨倒閉的邊緣,第一個月的工資都沒有如期發放,和他同期進來的同學相繼辭職。只剩稻盛和夫一個人孤零零的留在這個衰敗的企業,他想:“只是因爲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未必會一帆風順吧。

於是他不再發牢騷,把心思全都集中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來。在外人看來不免有些悲壯,“那傢伙真可憐,成績這麼好卻只能待在這樣的破公司裏,運氣太差,他的人生不知會怎樣呢。”他的同學充滿了對稻盛和夫的同情與嘲笑。確實,這樣的稻盛和夫和光鮮同學比確實顯得”笨拙“,腦袋聰明點的人都會選擇跳槽。

最終,稻盛和夫通過極度認真的工作,努力鑽研,他終於開發出”鎂橄欖石“的新材料,幫助公司拿下一筆大訂單,後來稻盛和夫才知道,成功合成”鎂橄欖石“的人除了他,就只有美國的通用電器一家。拯救了這家搖搖欲墜的公司,同時也爲稻盛和夫創建京瓷企業奠定了基礎。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寫道: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如果眼裏只有六便士,也就是金錢與利益,就永遠不會看到月光,也就是理想。現在很多人,哪個行業掙錢就去哪個行業,追着風口跑,導致最後在哪個行業都沒有做出成就。而那些真正作出成就的人早已在風口來臨之前,就做了很多年的沉澱。

這或許就是要保持“少年感”的原因。

願我們能一直擁有少年的熱枕與純粹。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