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道光皇帝命耆英管三山事中所指的“三山”,已经是本文中所介绍的北京西山范围内的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了。而且“三山”与“三园”二词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一并使用的,如称为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或香山静宜园等。

清道光五年三月六日(1825年4月23日),道光皇帝谕旨,命宗室耆英兼总管内务府大臣,管三山事。为正二品。耆英时年39岁。


▲道光皇帝画像。


▲宗室耆英画像。

从“管三山事”一语中可知,“三山”已成为清朝官方用词。这“三山”在当时指的就是北京西山一带的三座山峰万寿山、玉泉山及香山。


▲清代三山五园与北京城位置示意图。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研究,在北京的历史上,“三山”一词出现较早。如在明代天启年间,就有了太仆寺少卿管“三山”事的记载,清初顺治年间亦有提督三山员外郎一职。但此时的“三山”,并非道光皇帝所指的“三山”,而是指房山的马鞍山、顺义的牛栏山、怀柔的石径山。


▲清代光绪年间绘制的三山示意图。


▲三山位置卫星照片,都在红色的西郊地铁线附近。

当时道光皇帝命耆英管三山事中所指的“三山”,已经是本文中所介绍的北京西山范围内的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了。

道光年间所指的这三山中,香山、玉泉山两山,得名历史悠久,远在在辽金时期,就已名扬四海。而万寿山得名较晚,那是在乾隆十五年,改瓮山为万寿山后,三山并称,才出现三山之名。

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作有《凤凰墩放舟自长河进宫》一诗,诗内有“四面波光动襟袖,三山烟霭护壶州”之句。乾隆三十六年,已有内务府大臣兼管万寿山三山事务之职。


▲乾隆皇帝画像。

清代的万寿山、玉泉山及香山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各有一座园林共生。在万寿山建有清漪园(光绪十四年改称颐和园),在玉泉山建有静明园,在香山建有静宜园。


▲万寿山示意图,光绪年间绘制。


▲万寿山卫星照片。


▲万寿山照片,拍摄于2019年12月间。

由此,在“三山”之名成习之后,随着依托于“三山”而建的“三园”就走上了皇家园林榜,“三园”的称谓也开始出现了。

顺治十三年,清皇家在玉泉山所建的行宫被命名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乾隆十一年,香山行宫命名为静宜园。乾隆十二年,万寿山行宫命名为清漪园。


▲玉泉山卫星照片。


▲玉泉山照片,拍摄于2019年12月间。


▲玉泉山妙高塔照片,拍摄于2020年1月初。

历史的脚步行进到此时,“三山”与“三园”便因管理的需要,作为内务府管理下的官方名称与相关官职,经常出现于官方文书与官员之口,成为一个固定的官方用词了。而且“三山”与“三园”二词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一并使用的,如称为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或香山静宜园等。


▲香山卫星照片。


▲香山香炉峰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间。

有园林,自然要有大臣管理,否则就是荒山野岭了,自然是无法前去游览的。因此,清代设有清漪园大臣,需要特简(特简是由皇帝来特别选拔的意思),无定额,兼管静明园及静宜园。下设有郎中、员外郎、苑承,苑副、笔帖式等70余人,负责专职管理三园门禁及修缮等事务。

关于清代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历史及相关皇家园林的情况,笔者将有另文介绍,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本号均为原创作品首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关注后,更多详细考证内容和高清原版照片可自动获得推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