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方軍

10月25日,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有了一個定調:“把區塊鏈作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要理解以區塊鏈爲名的一組技術和它們的應用,我們不妨回到互聯網技術和產業的歷程中去看,嘗試着用對比、沿着過往展望來理解這一新興技術的可能。

區塊鏈是一組技術與應用的組合,是現有的互聯網技術的大升級,現在我們已經可以較爲清晰地看到一些應用場景。自2009年它隨着比特幣系統萌芽以來,已經過了近十年的概念驗證階段(也在2017年成爲狂熱與泡沫的一部分)。中國決定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與產業,將可能大幅加快真正的區塊鏈應用的進程。

但我們要注意到,現狀是區塊鏈技術仍處在極早期,是需要做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的時期。

區塊鏈的現在相當於1994年的互聯網

在解讀區塊鏈技術是什麼以及它有什麼用之前,值得花時間回顧一下歷史。對照歷史看,我們大略可以說,區塊鏈的現在相當於1994年的互聯網。

過去十年,我們都感受到了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先和它帶來的便利,比如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微信與釘釘等移動通信工具、滴滴打車與美團外賣等生活應用都成爲普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馬上進入11月,十年前2009年“雙11”,阿里巴巴公佈的交易額僅是5000萬元,而2018年這一數字是2135億元。現在,個人、企業、政府都感受到全面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這通常也被稱爲 “數字經濟”。

這使得很多人都難以回想四分之一個世紀前,1994年前後的互聯網是什麼樣。那時的互聯網缺少很多最基本的東西,1994年4月,做瀏覽器的網景公司(Netscape)剛剛成立,對普通用戶來說最不可或缺的瀏覽器才進入大衆視野。當然它的發展非常快,不到一年半後的1995年8月網景上市,引發互聯網熱潮。雅虎公司也是要到1994年1月才成立,兩年後的1996年4月IPO。對中國互聯網來說,要到1998年前後,早期的三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後來的BAT三巨頭(百度、阿里、騰訊)才相繼成立。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趨勢及其中的跌宕起伏可能是相似的。可借用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做法與看法來看:早年他“創造”了瀏覽器,2011年他作爲風險投資人倡導和推動我們在經歷的趨勢,用他的原話是“軟件正在吞噬這個世界”,而在2014年他已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欄討論“比特幣爲何重要”。其他人也呼應了安德森的看法,2015年《經濟學人》做了現在仍然被廣泛引用的將區塊鏈視爲“信任機器”的封面報道。

把現在的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看成是1994年初的互聯網,這就是我們對區塊鏈技術的判斷:尚在萌芽,遠未起飛。熟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人也都知道,互聯網在2000年經歷了泡沫破滅,然後才逐步發展出現在的互聯網,現在很多人相信數字化一切的未來正在到來。這麼做歷史對比,我想說的正是文章標題的看法:不要高估區塊鏈的現在,不要低估區塊鏈的未來。或用一位朋友在2017年底說的話,對於區塊鏈這個新興技術,應該“早早進、慢慢來”。

理解區塊鏈技術:數字事物的獨立的可驗證性

可將區塊鏈和互聯網對比,是因爲它是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現有的互聯網是一組技術,而區塊鏈帶來了現有互聯網缺少、而又變得越來越重要的一組新的技術。我們暫不急着鑽到區塊鏈這一組技術的具體細節中去,而可先從結果看或從從高空俯瞰。簡單地說,區塊鏈在技術上補足了現有互聯網一直以來缺失的一環,現有互聯網的技術基礎是用於信息的表示與傳播的,而區塊鏈則是用於價值的表示與轉移的,且無需可信第三方中介。區塊鏈是現有互聯網的升級迭代,人們因而稱現有的互聯網是“信息互聯網”,新增出來的另一半則被稱爲“價值互聯網”。

從“信息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這其中說的的信息與價值兩個概念,可用來理解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基礎設施都是爲信息的傳播設計的,信息傳播的方式是複製,比如說,即便是嚴格受版權保護的電視劇視頻,爲了讓用戶便利地觀看,實際上網絡上的服務器設備上、我們的電腦設備上都複製有大量的副本(或緩存片段),視頻平臺僅是增加一些機制來判斷我作爲用戶是否已經付費可以觀看這個劇集。

但是,當我們談到價值時,複製的方式就不那麼可行了,價值要的不是傳播,而是轉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複印一張鈔票,把複製品給人家算付過錢了,我們也不能拍一張蘋果的照片給別人算是把蘋果給人家了。價值所需要的方式是轉移:一個東西我給你,我就沒有了。現有的互聯網要實現價值轉移必須做很多事,最直觀的一種現象是,出現了很多的可信第三方中介,我們要轉現金給其他人時,需要經過支付寶、PayPal等中介。

源自比特幣系統的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變革從基礎的技術層次爲價值提供瞭解決方案:在數字世界,兩個人可以進行表示價值的事物的轉移,無需任何中介。用白話說,我們先不管比特幣究竟值多少錢,我們只是假設它代表某種價值,在數字世界,我可以把比特幣轉給你,無需任何中介。

現在被稱爲“區塊鏈技術”的一組技術在比特幣系統完成了最初的萌芽、驗證,又經歷了多輪的技術迭代(通常區分爲區塊鏈1.0、2.0、3.0),現在成爲價值互聯網的技術基石。不管是區塊鏈業內還是業外的人都喜歡爭論比特幣是不是值現在的價格、是不是騙人“割韭菜”,其實真正重要的是背後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核心特性之後的應用。

爲對比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和區塊鏈技術,我們去各自看一個它們的根本特性——超鏈接(hyperlink)與可驗證性(verifiable)。實際上我認爲這分別是它們的最重要特性。

蒂姆·伯納斯-李“發明”的萬維網(WWW)的最內核處是“超鏈接”,信息的表示、信息的傳播、信息的搜尋都被超鏈接給連起來了,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知的互聯網。我們已經體會到它的變革力量:信息的流動、人際的交互、商品的交易,以及工作中的協作、組織間的合作和人們暢想的產業互聯網。

區塊鏈的最內核處也有一個跟“超鏈接”相似的樸素的事物,它是,一組數字組成的事物的獨立的可驗證性,無需第三方可信中介。有了獨立可驗證性之後,它也就可以在數字世界裏屬於某個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轉移。第一次,在數字世界中,不依賴任何第三方,一個數字事物可以自己證明自己:我是我,我沒有被修改過。在實體世界中,可驗證性不是什麼問題,一個簽名的文件絕大多數情況可以自己證明自己。在數字世界中,由於之前數字組成的事物是可複製的,很難獨立可驗證。現在,有了區塊鏈之後,數字事物也有了這個特性。

因此,我認爲,區塊鏈技術的獨特特性是,它可用來創造數字世界中的一個獨立的可驗證事物。在我們越來越多的個人生活、經濟活動進入到數字空間後,這個看似微小的技術特性可能演變爲巨大的可能。在即將全面數字化的時刻,我們需要它,而它又恰好來到。

我們每天在研究的區塊鏈技術,都是爲了更好地用它來創建獨立可驗證的數字事物。我們在嘗試的區塊鏈應用,都是圍繞這個特性展開的。比如,區塊鏈電子發票是獨立可驗證的,對個人而言一個電子文件可以作爲報銷的憑據,對企業與政府部門而言一個電子文件可以作爲納稅的證明。過去在法律實踐中,紙質的合同、證據有着較高的地位,而隨着技術進步和法律演進,數字文件(電子證據)也正逐步取得平等的法律地位。現在仍然沒有被廣泛認可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則是較爲前沿因而也是邊緣的嘗試,但拋開爭議看,它們確是一種獨立可驗證的數字事物,各種對的嘗試、錯的嘗試都將影響到未來的價值互聯網。

看清楚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創建“獨立可驗證的數字事物”這個最核心的特性後,我們可以更好地去嘗試區塊鏈在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產業協同、民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中國政策作爲大多是有預見性的

根據過往的記錄,我們認爲中國官方在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上的相關判斷大多是有預見性的,因而新的政策動向可引導我們更好地探索未來。中國的政策對早先的比特幣、數字貨幣和現在的區塊鏈產業有着很大的影響,並且事後證明大多是正確的。

201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定調,“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是貨幣、也不應作爲貨幣使用。6年後,這是幾乎所有人公認的事實。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也被通俗稱爲“94文件”,兩年後看,代幣融資並不可行,至少易生大弊端。

同時,中國對央行數字貨幣(央行也稱爲 DCEP,Digital Currency 數字貨幣、Electronic Pay電子支付 )的研究與試驗是非常領先的。依這樣的視角看,這一次,最高層對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表態,可能推動中國較好地抓住這一新興技術的機遇,既包括核心技術研發上的,也包括應用上的,亦包括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加以管理。

(方軍,火幣大學顧問合夥人、快知實驗室合夥人,著有研究互聯網平臺模式的《平臺時代》(2018年)、區塊鏈普及讀本《區塊鏈超入門》(2019)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