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南京,記者 王俊仙)訊,又一A股公司面臨子公司失控的棘手問題。

4月7日,長江健康(002435.SZ)公告稱,公司事實上已對二級子公司山東華信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信製藥")失去控制,預計會對公司2019年度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產生影響。公司將委託律師事務所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馬俊華、劉瑞環嚴格履行《股權轉讓協議》約定,並接受專項審計。

表面:上市公司不付款在先

據長江健康公告,其年報審計工作組於2020年3月16日進駐華信製藥開展 2019 年度審計相關工作。

"在開展工作期間,多次無端受到華信製藥董事馬俊華(兼總經理)以及劉瑞環組織人員的圍攻圍堵,阻撓審計,甚至發生危及工作組成員人身安全的事宜。"長江健康,公司層面雖多次和阻擾人員積極協商溝通,甚至菏澤市高新區領導也多次出面協調,但均無效果。

目前長江健康派駐人員已對華信製藥部分財務憑證、財務資料進行現場監管,但由於無法掌握華信製藥的全部財務情況、資產狀況及面臨的經營風險等信息,無法正常開展年報審計工作,公司已在事實上對華信製藥失去控制。

資料顯示,長江健康全資子公司長江潤髮張家港保稅區醫藥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長江醫藥")持有華信製藥60%的股權,佔有華信製藥董事會多數席位。

"華信製藥的董事長、財務總監以及一名副總經理均由長江醫藥委派、提名的人員擔任,從公司治理角度,公司對華信製藥有控制權。"長江健康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但是因爲管理層的不配合,導致事實上無法進行審計。

雖然長江健康在公告中表述爲華信製藥相關人員阻撓審計是"無端",但據記者瞭解,此次阻撓審計也算"事出有因",與此前長江健康與馬俊華的糾紛存在一定關係。

資料顯示,長江健自從2016年開始新增醫藥產業,公司在醫藥行業"高歌猛進"。2018年7月,長江健康下屬子公司長江醫藥,與華信製藥原股東馬俊華、劉瑞環等簽署協議,擬以現金9.3億元收購華信製藥60%股權。

根據過往公告統計,長江醫藥向馬俊華等人支付轉讓款,共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華信製藥法人變更前後,長江健康共支付5.09億元(已完成);第二階段,即剩餘的4.21億元轉讓款,全部應爲馬俊華所得,將在華信製藥完成2018年-2020年期間每年承諾業績時,分三期,每期分別支付1.4億元。

"公司在未付轉讓款前與馬俊華不存在其他矛盾。"上述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關於2018年度股權轉讓價款,公司一直與馬俊華有溝通交流。鑑於對方提出了仲裁,公司也在等待仲裁結果進行後續的處理。"

原來,按照協議約定,長江醫藥應該在審計報告出具日(2019年4月23日)後30日內,亦即2019年5月23日前,向馬俊華支付1.4億元。

但財聯社記者並未發現長江健康就支付剩餘款項發公告,其只在去年9月2日支付了3000萬元,剩餘1.1億元至今未支付。

2019年11月底,長江醫藥收到仲裁申請書,馬俊華向北京仲裁委員會申請,請求裁決長江醫藥支付剩餘2018年應付轉讓款1.1億元及相關違約金,且返還華信製藥剩餘18.09%股權。

這18.09%股權對應價值爲2.8億元,正好與長江醫藥將在2019年和2020年應付馬俊華的轉讓款總額吻合。

而若馬俊華主張獲得仲裁委員會判決支持,長江健康將失去對華信製藥的控制權,持股比例將降至41.91%,低於馬俊華和劉端環合計持股比例(58.09%)。

上述長江健康內部人士表示,公司也在繼續與當地政府及相關人員加強溝通,同時將委託律所提起仲裁。公司將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在規定日期內完成2019年度報告。

背後:擬全額計提子公司商譽

雖然此事有其特殊性--上市公司"爽約"在先,但這與阻撓審計似乎也並不應該聯繫在一起。

4月7日,上海創遠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許峯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如果子公司不配合審計,發佈不真實的年報信息,上市公司和相關人員可能會涉嫌虛假陳述並遭到立案調查和處罰。除非上市公司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計,完成2019年度報告披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華信製藥可能無法完成2019年的業績承諾。

根據馬俊華和劉端環承諾,2018年-2020年華信製藥實現的扣非後淨利潤不低於1億元、1.4億元和1.96億元。2018年,華信製藥完成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06億元,完成業績承諾,上市公司當年未對華信製藥的商譽進行減值。

而根據長江健康近日公告,預計2019年度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合計8.46億元,其中擬對華信製藥計提商譽減值6.64億元,該數值爲當時其收購華信製藥時形成的所有商譽金額。

長江健康方面表示,2019年度,華信製藥全年經營收益與預期相差較大,因爲主營業務受當前整體宏觀環境等因素影響,2019年度阿膠行業發生較大變化,阿膠產品的銷量和市場規模增速呈下滑趨勢;同時由於政府檢驗檢疫政策變化、進口驢的成本大幅提高等因素,華信製藥下屬子公司進口活驢暫緩,也導致華信製藥利潤下降。

華信製藥相關人員阻撓審計是否屬實?阻撓原因是因爲無法完成業績承諾嗎?

4月7日,華信製藥負責媒體採訪的人士在瞭解記者採訪意圖後,表示自己不瞭解具體情況,"要向領導彙報後回覆。"但截至記者發稿,尚未得到明確回覆。

一位華信製藥駐外銷售人員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我們平時駐外,你說的失控我不知道。公司去年銷售情況主要受到大環境影響,但是整個行業都這樣,頭部企業東阿阿膠收入也下滑了很多,去年還出現首次虧損。"

反思:爲何併購"魔咒"頻發?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深圳分所主任劉胤宏分析認爲,近年來,上市公司對子公司失去控制的案例越來越多,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通過併購重組而來,且大多爲業績承諾期內失去控制,個別亦有業績承諾期滿後業績大變臉並失控的。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更多的業績承諾方恐無法完成今年的業績承諾,而這也可能催生更多的失控現象。

根據公告,2018年,遠方信息、*ST富控、藍豐生化、黃河旋風等都曾公告子公司失控;到了2019年,諸如文化長城、中昌數據、*ST毅達、創新醫療、亞太藥業、*ST羅普等宣稱子公司失控的事件也層出不窮;2020年以來,先是天龍光電錶示已經不能對子公司上海傑姆斯實施控制,接着田中精機披露子公司失控。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爲,併購重組中高溢價、高對賭,當承諾業績無法實現時,子公司或其原實控人、業績對賭方可能會通過拒絕審計或拒絕提供財報等方式,讓上市公司無法判斷業績承諾完成情況,最終導致子公司失控情況產生。

也有專家認爲併購中的"跨界"因素也是催生子公司失控的原因之一。

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併購操作簡單但協同整合並不容易,不少上市公司通過跨界收購謀求轉型,形成"雙主業"結構模式,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但"雙主業"發展模式,尤其考驗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如果上市公司內控不嚴,子公司失控的可能性將成倍放大。

"當上市公司要全盤接手被併購公司的管理時,有些標的公司原實控人就會以各種理由來阻止,譬如上市公司不懂所處行業、要保持經營層穩定、不要影響業績承諾的實現等,如果任由此發生,就會導致上市公司對被標的公司疏於有效管理和控制。"一位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這個時候一旦標的公司原實控人"動了歪腦筋",上市公司無法及時發現,就會給上市公司帶來損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