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調神大論篇第1講2 來自國學文化太美 00:00 26:04

05

節氣是個“劫”

剛纔先說了五日爲一候,又說了三候爲一氣,之後說了三氣爲一節,經常說四時八節八節是指立春、立冬、立夏、立秋,還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八個節,難過去的一個坎,所以經常說“關節”,第一關節是個難關;第二,它那不連着,節有坎了或者有斷了,經過45天人身體或者自然界會有一個大的變化。

有一些老人重病的時候,到了這八節的節氣的時候,就是到了坎節上不好過,相反一些重病的人,比如趕上冬至,而冬至過去了,那還行,還能活一段時間。所以節氣有些敏感的病人,一到變節氣的時候,身體就出現症狀,不舒服。所以老百姓以前有種保健思想就是在八個節的時候,剛纔說四個立、兩個至、兩個分的時候,都要去喫點藥調整一下身體,讓其很順利地渡過這個節,春節的過不好,就變成劫難元宵節過不好就是元宵劫了。

說到元宵爲什麼不叫元夜有什麼區別?經常說難忘今夜,也說難忘今宵。喫宵夜,喫夜宵好像都混成一個字。什麼叫,什麼叫古人甲骨文上的“宵”字上面是,像個小鳥,底下是月亮的,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叫“”。本來黑“夜”是沒有光明的,突然出現一輪明月就好像給人帶來一種特別歡快的喜悅心情。所以說“月黑風高”。所以那種暗無天日,見不着月亮的時候,叫“”。初一和三十都沒有月亮就那會是看不到月亮的。大年初一,年三十都是夜,年夜飯,而不叫年宵飯。叫守夜/守歲,大年三十/初一,都是沒有月亮叫“夜”;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元是第一個,元是零或者叫第一個,第一個月亮圓的時候就是元宵。“春宵一刻值千金”,那一定是月圓之夜好行房,李可老師這麼說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絕對是踩着天地同步的點兒去做事兒的。以前有一次李可老師就說過這事兒,說這個最好是月圓之夜,因爲月圓之夜的時候,整個身體的激素水平都比較高,很多女性正好排卵期在處於月圓的時候,其懷孕的機率也非常大,所以踩這個點走來借天地之力完成自己的心願

前面先講了“候”,再講了“氣”,然後講了“節”,最後就是“季”。兩“節”也就是九十天是一“季”,四季爲一年。比如說到什麼季節?問到什麼“季”了?還是問到什麼“節”了?古人就這麼問了。就像孔乙己徐文兵老師就說“孔乙己”是中國優秀的知識份子,是其偶像,居然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知道“”和“”是不一樣。 

06

“春三月,此爲發陳。”之“春三月”

《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爲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梁冬同學問“春三月”是從大年初一開始還是立春開始?春三月的“春”應該是從立春開始的,因爲24節氣按照陽曆走的,不按陰曆春節走,儘管兩者也差不了幾天,據瞭解最早研究天文第一個定下來的節氣就是冬至冬至那一天是太陽日照時間最短,在地上拉的影子也是最長的,所以古人先把這一天定下來。冬至定下來這一天就開始數九了,一九、二九、三九等等,而立春是冬至以後第46天,因爲“春打六九頭”,數九的六九的第一天往往就是立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結束了,15天后是小寒,30天后是大寒,然後再過15天,一共45天后就是立春,“春打六九頭,五九四十五,五九數完之後的六九頭六九頭就是立春,從立春這天算起往後再數三個月,就是春季,春三個月九十天,其中包括兩個節,包括六個氣。

立春之後天氣還是蠻冷的,現在科學研究定義春天是指日平均溫度維持在十度以上連續5天,才叫春天這是理性的認識。可是中國人講的是那種感覺,就是說立春這天溫度哪怕它是零下三十度,這天也是立春了,是不一樣了。  

太陽從冬至那一天開始往回走了,每過15天就像經過了一個刻度,到立春這一天的感覺是天地俱生吹面不含楊柳風”說明立春後溫度還很低,但風打在臉上感覺絕對不是那種凜冽的、刀削般的寒風了,是給人一種暖暖感覺的風。  

爲什麼要說現代人要恢復自己的知覺,現在很多人喪失知覺,麻木不仁。第一已經不知道這天是立春了;第二其身體感覺不到春天的氣不覺了。徐文兵老師希望聽衆/閱讀者都要修煉好自己身體,把自己的“神”養得足足的,這時候就會有“覺”。哪怕不用看手錶,就知道現在幾點,會說出幾點了,就會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氣,這液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現在都當寓言來聽,覺得是講笑話講故事,其實不是的,那種陰陽變化是存在於周圍,只有用自己的心神體悟、感悟的。  

基本上“悟”這件事不用太敏感就能感覺到,所以到立春那天人的活動、身心變化就應該區別於冬天了。這是質的變化,不是量的變化了。  

梁冬同學有些疑問:剛纔說“感悟”不需要多敏感,但覺得這真的很難得了,現在隨便問到街上十個人,有多少個人知道說立春前一天的風和立春當天的風有不一樣,肯定很少能說出來。以前練一些太極拳、形意拳,老師教給練功訓練的方法,比如在靜坐時體會到半夜子時的陰陽就出現變化,就陽面變陰面,陰面變陽面的時候,就讓自己去體會的。那時候一塊磚的溫度都會有變化陰陽的變化需要用心神去體會,而不是用淺薄粗鄙愚鈍的意識去認識。徐文兵老師自己就有過在子時前後,體會這個磚塊的溫度變化,可能會說是自我心裏暗示,徐老師說也都可以理解,但是可以實踐去檢驗嘛。

07

“春三月,此爲發陳”之“此爲發陳

春三月,此爲發陳。”也就是說,冬至以後45天就是立春了,立春這一天往後持續的三個月命名爲春天,春天的性質就是下面說的'此爲發陳'。  

發陳的“發”就是發芽,生髮。氣”的趨勢是往上走,所以春天的生髮之氣往上走,就象人長出頭髮的感覺,是指發芽、發生。最早變化的不是長出來嫩芽枝葉,而是湧動出一股“氣”,所以古代人放風箏,就是立春那天,就是因爲地氣會噴上來的,很容易讓風箏飛上天。

現在很多中國人都保持古代智慧不願住高樓,就願意住平房,因爲接地氣啊。如果跟老外說這個接地氣,老外都笑噴了,他們沒有那種感覺。爲什麼放風箏要在春天放?按說春夏秋冬都可以放,天安門廣場經常見大冬天也有人放風箏。按照原理來講,只要有風、有動力、有推動,風箏就能飛起來;但是隻有春天放風箏,在沒有風或是感覺風很小的情況下,風箏也能飛起來。那時候太陽逐漸在迴歸,大地慢慢從沉寒固攏冰凍狀況下開始回暖,這個時候就從地上開始就湧動出一股生氣,開始往上走。在這種生氣的推動下,植物營養或者說其氣血,植物沒有血其枝葉就開始從樹根,冬季養了一整個季的營養,開始往主幹上,走往枝葉上,往末梢上走,走着走着到最後就能用肉眼看到的,長出了新的枝芽,長出了新的葉,或者其花蕾開始變得膨大,開始綻放。這就叫做“發”。  

“發”於哪呢?就是“發於陳”,“陳”是過去攢下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陳”,就沒有後坐力或者沒有後面的支持和支援,就“發”不了。中醫裏面有個中藥叫“茵陳”,梁冬以爲說“陳皮”,陳皮也很有意思,中醫有個方子叫二陳湯,二陳湯裏面必須用二味放了很多年的藥,一是半夏一是陳皮,廣東新會那邊的陳皮非常有名陳皮就是用桔子皮,開始新鮮時刺到眼睛裏都覺得有點辣,還有那味也很香,但這味是一種淺薄的味,保持不了很久,很快就散掉了。當把陳皮放到很久以後,保存得非常得當,沒有腐敗黴爛的,那時候散發出來的香,是治療用的非常有用的。中醫講的“四氣五味”裏的味,非常的芳香,能夠醒脾、能夠化痰、能夠去溼。這都叫“陳”。

剛纔講“茵陳”就是個多年的經常說綠草茵茵的,就是一種,也是描述草剛發芽出來的樣子,茵陳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一到春天就從陳舊的枝幹上冒出個新的葉子、冒出個新的芽,然後又鬱鬱蔥蔥長成一個新的草,叫茵陳蒿,“蒿”就是長得比較高,所以“春三月,此爲發陳”一是說生髮,二是說其有多年的積累。常說冬天要閉藏,冬天要進補,要養精蓄銳,增加脂肪、增加血脂、增加血糖,留到春天讓其去生根、發芽、開花,所以叫發陳。換句話如果沒有陳,就發不起來;很多人冬天還在燥,到春天也就發不起來了,沒有陳就沒有發。

春三月,此爲發陳。而另外“陳”還有一層含義,剛纔說是養精蓄銳,留下好東西到春天發出來了;另外其對立面就是如果攢了很多年的舊病,到春天也該發出來了。春天也是個很多疾病爆發的季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很多人就得了這種溫熱性的感冒,並不是傷寒。其表現出來:先咳嗽,然後馬上嗓子紅腫,熱痛,心跳加快,心率變快,甚至還會出血,最後到高燒、昏迷、抽搐,這一系列的表現都是一種溫熱病的狀態,一到春天開始發作了。這也是“發陳”。中醫叫伏邪”,就是在秋冬埋伏下來,到了春天譁一下勾起來了。

還有很多病就是在春天開花的時候發作,突然就表現症狀非常強烈,叫做桃花瘋就是當桃花開的時候,很多人就脫光了滿街跑。“瘋”就是燥狂和精神分裂症,到春天這種肝氣、肝火萌動生髮的時候,陳年固疾也會發出來了。傳說中的花癡就是這樣,一到春天是發情的季節健康人在發情不健康人發瘋級別不一樣,性質也不一樣,一個是正常的養精蓄銳,冬天進補,開春打虎還有就是春天看油菜花開放的時候,菜花黃癡子忙,也是精神病發作的時候,所以“發陳”蓄含了無限的哲理。“春三月,此爲發陳。”

08

春三月的中醫養生初步建議

馬上就要春天來了【2019年2月】,建議怎麼樣能夠在春三月不要把舊病復發,或者最好在春天的時候如何調養自己。針對舊病復發”一個是要及早治療,另外就是說引蛇出洞引蛇出洞就是把它勾引出來,趁着天地俱生的時候讓它露頭正好去治,所以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一個方法。  

具體情況春天對應(木),很多原來就有肝火肝氣過旺的人,到春天他表現出一種莫名的煩躁,然後易怒、易激惹還發怒,這就是病前冒出來,冒出來的時候,正好去清其肝火,把肝火給平復一下,正好藉此機行事。相反有些平時膽小怕事、優柔寡斷,陽萎甚至那中筋比較軟的人,正好藉着春天的勁,再加點食物或者是辛辣的味道,或者喝點酒,正好是滋補肝氣扶一把,順着這升勁,讓其升起來。中醫治病一個是要看人,再一個是要結合天時地利環境處理。  

09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剛纔講了放風箏的升空,這時候地氣是上升的;如果到秋天放風箏也可以,但是秋天的風是秋風掃落葉,一股肅殺之氣。秋天就不適合人去做戶外活動,開始收斂鋒芒了,開始準備貼秋膘,開始準備過冬了。所以秋天放風箏等於就是和天地作對春天放風箏纔是順應天地的生生之氣,然後從冬天的閉藏狀態中走出來,這就叫“天地俱生”。

對應春天的“天地俱生”,秋天的天地之氣是肅殺之氣。陽光漸行漸遠,太陽離地球遠些,然後地氣開始閉藏收斂,這就是一種殺氣,那種邪寒的冷風就開始過來,這不是生氣。到了冬天叫閉藏,水冰地坼,這就是大地冰凍了,太陽離得遠遠的,好像看熱鬧。所以這時候冰天雪地,基本上除了一些耐寒的松柏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生物,大多數動物不是冬眠了就是潛藏在水裏面不露頭。  

剛纔講到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字怎麼解?“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反義詞是“枯”,就是枯萎凋謝了,”就是披上了綠裝,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叫”,“羌笛何須怨楊柳”。

萬物以榮春天裏萬物中的植物從枯萎到凋謝的狀態,就重新回到那種綠色的狀態,所以把春天的顏色定爲青。綠和藍的兩個意思,一般講的是綠,青山碧水,就是開始變綠了。

另外“萬物”還指人物,人也是一個物,動物和人物怎麼“榮”,經常說這人“容光煥發”譬如說感到很光榮,到底這動物的指的就是那毛,那汗毛都立起來,汗毛像青青草一樣冒出來了。秋天是從革,殺戮,撥動物的皮,把撥動物的皮叫革,製革

到了春天人體的小小汗毛,汗毛孔開始開放,人的臉也開始舒張,人的氣血又開始從內臟、從腸胃,開始向四肢、向頭面、向末梢奔湧,這時候人也會顯得萬物以榮容光煥發。爲什麼冬天要進補呢?因爲人冬天的氣血會從表皮收斂到內在,所以冬天喫點高脂肪高蛋白的有營養的,甚至喫點凍柿子、凍梨、甚至喫點冰棍,都能消化的。

春天了人的氣血能量就開始往皮表走,這也叫萬物以榮。人就開始覺得,厚棉衣有點穿不住了,不是氣溫變了,而是人體內在氣血變了,人在本能的從一種收斂閉藏的狀態開始改革開放了。這就是1992年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就是“萬物以榮”。  

10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什麼叫做夜臥古人“夜臥”夜到什麼地步就叫夜?古代一天分時辰,子醜寅卯時辰那麼走的,就是按地支來算。古代有個規定作息的方法,就是每個時辰有個對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黃昏大概就是太陽落山的時候,大概是晚上5點到7點,黃昏以後就叫人定,人定就是洗洗睡了。夕陽墜了,洗洗睡吧,“人定”的時間是晚上9點到11點,子時之前叫亥時,所以亥時叫豬的時間,像豬一樣趕緊睡吧。所以古代亥時是從晚上9點到11點。在春天或者夏天,可以睡得晚一點,最晚也不能超過11點,但是到秋冬的時候,就大概要睡得早一點九點就睡了。  

真人絕對不是點着燈、熬着油在那打着電腦、玩着遊戲去熬夜,那很傷身體,所以夜臥早起早臥晚起晚睡晚起,以後都會講,到這時間了就要改變自己的作息時間了。冬天就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再活動,不要去招惹邪氣。可是立春一到,就可以早睡也該早起了。夜臥早起,夜臥時間不改變,但是從立春開始晚起改成早起。  

《黃帝內經》裏所謂的早起是早到幾點是爲起呢?且聽下回分解。

[下一集] 國學堂--梁冬對話徐文兵2-四氣調神大論之春三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