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極簡史:傳道千載,淵源流長

中國本土宗教首推道教,道教別稱玄門,是道家思想與神話體系融合的結果,千百年來雖未曾成爲主流文化,卻一直深刻地影響着歷史發展。

下面就來簡單梳理一番,道教的發展歷史。

一,起源

道教最初的形成是在東漢時期,也就是著名的張道陵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師道,張道陵的立教是建立在漢代黃老之學興盛的基礎之上,以《周易》與《老子》作爲基本理論指導,漢朝後來還以《太平經》爲重要教材,同時充分的利用了漢代堪輿文化。

而這個時期所引入的神祇主要是老子,被道教塑造成了太上老君。

道教的出現,代表着方士文化與道家文化全面融合。

而其所推崇的主要核心崇拜就在於天道崇拜與修煉得道兩大方面,這一點成爲了道教的基本理論立場,也就是漢武帝時代的方仙道與黃老學術的融合。

張道陵創教之後,將道教中心集中在江西龍虎山地區。

漢代末期,道教思想第一次被應用於起義活動,也就是東漢末年的張角太平道黃巾軍起義。

二,成熟

道教與亂世有不解之緣,不僅僅是第一次宗教農民起義和道教相關,更是因爲道教的成熟階段是在亂世時期。

道教在魏晉出現了分支現象,主要是由於當時進入了士族社會階段。

這個時期道教有一些派別以煉丹術爲主要研究對象,這些派別多爲士族服務,而潛藏於民間的道教流派則多研究符文風水理論。

而茅山道士葛洪將儒家理論大量融入道教,創立了一整套的修仙體系。葛洪將道教的體系完全成熟化。

這個時期道教活動與政治活動密切掛鉤,此後楊羲創立上清道,而葛巢甫發揚靈寶道,道教體系豐富化。

民間則仍然以天師道爲主,巴蜀五斗米教仍然非常興盛,而在江南地區有一些天師道別派,比如帛家道、李家道就是典型,除此之外南方杜子恭一脈的天師道比較興盛。

真正使得道教的社會地位加以穩定的是兩次道教宗教改革。首先是北魏寇謙之道教改革,很大的程度上壓制了原先北方的民間道教勢力,類似於張魯這些流派的道教流派都遭了打壓,在寇謙之的改革下,北魏奉道教爲國教,道教地位大大提升。

其次是南方上清派陸靜修等人在劉宋時期進行的道教改革,道教的基本教條基本確定,到了南梁時期,茅山道派的主要掌門陶弘景主持南方道教階段,道教的神話體系已經完全成熟了,在這個階段,佛教與儒學都是道教主要的參考對象。

三,競爭與演變

唐代時期,佛道關係比較微妙,有較爲複雜的競爭關係,與南北朝時期激烈的佛道衝突有所不同,這個時期兩者也處於彼此融合的狀態,道教在唐朝發展的非常迅速。

李唐以道教爲國教,但在勢頭上,佛教也曾在唐朝超越道教。

道教以宗教信仰爲中心,包羅了許多古代科學技術,在唐朝歷史上這一點非常重要,藥王孫思邈、天文大師李淳風等人都屬於道教人物。

這個時期道教以兩大派爲主,一個是茅山道派,另一個是終南山少陽派。

宋代時期,各種道教學派層出不窮,比如張續先的正一雷法道、王文卿的神霄道、劉德仁的大真道、雷時中的天心道、黃舜申的清微道、寧全真的東華道、何真公的淨明道、蕭抱珍的太一道、白玉蟾的金丹南宗派等等大大小小的道教派別,這個時期的道教以“五雷法”、“天心法”等,這個時期符篆之法大大興起,與民間巫術文化有着極大的融合,這個時期道教又出現了一定的民間化傾向,後來儒學出現程朱理學現象也與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關係。

除了最爲傳統的三清崇拜之外,宋代時期,玉帝這一天帝形象也被完全樹立了起來,並且成爲了天道的具象化神格者,在他之下的星宿神祇與天宮神祇也基本出現。

晚唐到宋,開始興起內丹學派,而內丹學派的興起,主要是來源於全真道,比如全真教祖師呂洞賓、種離權所創著的《種呂傳道集》就是一本以內丹技藝爲主要特點的。

後來王重陽所開創的全真道,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擅長內丹技藝,其中保羅了金丹南宗的許多手法。後來到了元代丘處機時期,這一派發展成爲了道教的核心大宗,全真道有着鮮明的三教合一文化色彩,是包容性很強的道教學派。

在尹志平一代之後,全真道全面成熟,從而開啓南下傳教,開創了全真道的南宗部分,到了元代內丹學大師陳致虛一代,體系完全成熟,基本上都承認“五祖七真”爲正宗脈系。

而龍虎山一帶的道教核心區域後來形成了主要研究符籙的正一道派,與全真教派在元代併爲道派兩大流派。

正一道是南方諸多教派再次向原始道教迴歸的表現,東華派、太一派、茅山派等道教學派再次歸屬於龍虎山一代,推崇張氏後人爲教尊,後來元朝統治者幫助張與材成爲了正一教主,加上淨明道等正一道教派系較爲興起,正一道也一度非常興旺。

四,後期世俗完善階段

道教在宋之後就開始再度融入民間,從民間發源的宗教在高居廟堂之後再次走向民間,成爲了廟堂與江湖之間一道樞紐系統,而明代君王多崇道教,朝廷當中專設道錄司,用以統領道教,並且力推張三丰所創的武當全真教派,南方則一心扶持正一道。

這個歷史階段當中,道教出現了許多民間化的現象,民間神祇被道教廣泛吸收,而許多民間宗教也以道教自尊,佛道兩大宗教與民間宗教文化構成了中國神祇崇拜的最終形態。

在民間興盛神祇崇拜的同時,宗教本身與統治階級也在迎合這種潮流,並且還通過民間神祇進入道教體系的方式來壓制一些民間邪神崇拜,擴大正統宗教影響力,道教內部當中的財神等結構在這個時期形成,而道教範疇當中的地方神祇也大量出現,如城隍、土地等等。

正一道在明朝時期開始有些衰弱,但全真道卻不斷壯大,到了清朝時期,全真龍門一派完全成爲道教的核心

這個格局已經延續至今,今天的道教協會等組織仍然是以全真道爲主。

在社會視角來看,道教是廟堂與江湖之間的宗教紐帶;從文化角度來看,道教是主流鄉土儒學文化與神祕鬼神文化之間的交界處;而從宗教本身的角度來看,道教既是文明的觀察者,也是歷史發展的干涉者。

道教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多神化、民間化,主要優勢在於實用性方略與道法思想,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華夏文明精神的主要載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