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1948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在东北战场上,70万的关东军不堪一击,最终导致8月15日,日本向全世界投降。可是从历史资料上来看,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苏联军队和日军的交战过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一个非常详细宏大的计划,可谓是事无巨细,一环接着一环。从1934年到1938年期间,日本为了防止苏联,就在东北地区,修建了一个防御工事——虎头壁垒地域。

这是日本的东北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工程,从这个防御壁垒中,很简单的就可以看到6公里以外的苏联,还有西伯利亚铁路、伊曼铁路。
虎头壁垒包括的地域很大,从虎头镇北面2公里外的虎头山开始,连接东、中、西虎山。正面的宽度大约有3公里,纵向的深度也有2.5公里。
主阵地之内,所有的山头都超过50米,日本利用这些相连的山脉,建立了一个地上、地下相互结合的战争工事。利用山地、丘陵还有一个死角,形成一个环形的战争壁垒。
主要的工事包括:出入口,观察所,射击孔、炮弹阵地、通讯所,弹药储备仓库。甚至为了能够抗住,大火力的攻击,还在主要工事的顶部,浇筑了大约三公尺的水泥加盖曾。

在这些工事的外围,还有一些必要的野战工事,还有一处专门飞机场。
在地下,更是复杂,日本人从山的底部,开始向内挖掘,并形成通路。在其中建有发电站、通讯室、休息室、出访、仓军,甚至还有垂直到山顶的观察所、排气孔、排烟孔。毫不客气的说,就是一个地下军营。
日本修建这个壁垒,最初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能够掩护一个军团,在必要的时候,支持绥芬河,以及东宁的日军主力,可以向海参崴地区进攻,必要的时候,还能阻击从西伯利亚赶来的苏联援军,切断苏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
这个工事建筑完毕之后,由日本的仓茂周藏少将为队长,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守备队,下属还有12个步兵中队,14个炮兵中队,1个工兵队,总人数达到了12000多人。

1945年时期,这个壁垒已经从一个出击要地,变成了防御重地,很多的兵力都抽调走了。8月9日,也就是苏联宣战的第二天,伊曼地区的苏军第三十五集团军,对虎头壁垒发动了猛烈攻击。
由于事先做好的准备,苏联的大炮轰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虎头壁垒地区的道路和地面设施,通讯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随后苏军,分两路夹击,开始对虎头壁垒进行围攻。这一场袭击十分的突然,惊醒的日本人,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全部进入了地下工事之中。

日本人发现苏联,想强行渡江,开始发动了阻击战,可是苏联早有准备,派遣了大量的部队,开始巩固占领有利地形区域,还有最佳的渡江地点。
然而就在夜间,日本也趁着苏军立足未稳,开始发动了出击,在各个阵地点的配合之下,疲劳的苏军,遭受巨大的损失,日本人也趁机把地面上的粮食、弹药、武器等物资,陆续地搬进了地下。
双方僵持到8月10日,苏联立即改变策略,开始采用压缩战术。直接触动100多架轰炸机,对虎头壁垒主要的防御重地,进行集中的轰炸,让虎头壁垒的工事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而日本仍然依靠对工事的熟悉度,顽强的反抗,在多次的反击之中,双方还进行了几次白刃战。
8月11日,苏联军队顺利地占领一个山头,开始逐渐的瓦解,日本的战略高地。
8月13日,日本人,只剩下虎头山壁垒,最后一个制高点。双方开始进行殊死的搏斗,苏联开始对通风孔,垂直井,还有地下工事开始灌注汽油,投放炸弹,想把日军闷死在地下工事中。
就这样,双反进行了八天八夜的战斗,一直僵持到8月17日上午,日军还是没有投降,最后到8月21日,日军最后的19人,趁着夜色,从北面撤离虎头战场,苏联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大家可知道,在这场战役中,日本仅仅只有3000多人,缺和苏联周旋了十多天。先不管苏联到底派遣了多少人,光轰炸的飞机就出动了100多架,结果还有一部分日本人全身而退。
因此,外界一直认为,二战后期,尤其是苏联出兵之后,70万关东军不堪一击,这种说法是绝对的错误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