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城市矿山” 打造绿色增长极——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透视

11月8日,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江西泰和百盛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大丝车间检测刚生产出的铜制品。 (周亮 摄)

本网讯 聂军洪、焦静、熊妍华、刘圆报道:一条条废旧轮胎变成可再次利用的橡胶颗粒,一堆堆废铜烂铝变成畅销的铜丝铝锭,一批批电子废弃物被提炼出金、银等稀有贵金属……走进丰城循环经济园区,犹如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往日大家眼里的垃圾,在这里被“吃干榨尽”,成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再生资源被业内称为“城市矿山”。近年来,丰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初步形成“回收、拆解、熔炼、精深加工”无缝链条式的特色产业集群。今年1-9月,该市循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18亿元,同比增长21.1%;上缴税收17.78亿元,同比增长61.2%。循环产业已成为丰城经济绿色崛起新的增长极。

建构大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循环经济园区已成为丰城循环经济发展主战场,大企业、大项目越聚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

“叮叮啷,叮叮啷,破铜烂铁来换糖,鹅毛鸭毛要干爽,牙膏瓶子也是宝……有乌龟壳王八壳、黄牛角水牛角卖咯啵?”早在上世纪中后期,丰城人就把废旧物资看成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挑着箩担用米糖换取废旧物资的流动小商贩随处可见。

如今,该市成为江南最大、全国闻名的废旧物资集散地,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100亿元,全市有10万余人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分布在国内乃至国外的回收、拆解企业有3000余家。

然而,传统的粗放型经营也受到许多诟病。“环境脏乱差是首当其冲。”该市循环经济园区主任陈懿介绍说,在该市废旧物资回收最集中的河洲街道围里村,村民回收的废品到处堆放,被称为“破烂村”,二次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其次,以前收废品的小作坊都是把收来的废旧金属进行简单拆解、分拣后廉价转销出去,利润的大头被别人赚走。

为实现由“收进来、卖出去”的简单经营向“收进来、深加工”的深度经营转变,2007年,该市凝聚草根力量,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产业链中的最“肥”环节,在城郊启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全省首个省级再生金属回收、拆解、熔炼、加工基地,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循环园区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超5亿元。目前,园区建成面积约6.5平方公里,建成了110千伏变电站和10千伏供电线路26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5公里并全面供气,海铁联运集装箱装卸站铁路专用线工程加速推进,自来水供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均已投入使用。

“我赶上了好时代,有了比父辈更好的发展平台。”江西红庆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兆云发出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兆云的父辈挑着箩担走街串巷用米糖换塑料凉鞋、金属废料等,做着自己的小本生意;如今他在丰城循环经济园区成立金属拆解熔炼公司,加工成的再生铜、铝制品远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2017年,公司销售额8.4亿元,上缴税收6000多万元。

不仅仅是简单地建平台,更着力打造功能平台,夯实承载基础。园区致力于推进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大市场和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建设,有效保障园区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并将进一步推进城市矿产创新孵化器建设,着力建成一个集新闻中心、资源交易中心、人才智库中心、政策引导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系统,打造出一个集公共服务、技术服务、环境在线监控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园区不断优化服务,成立了代办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全程服务。鑫鹏铜业于今年初签约,4月份就建成投产,目前产值达16亿元,纳税超1亿元,成为当年签约、投产、创益的代表企业之一。”陈懿介绍说。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循环经济园区已成为该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企业、大项目越聚越多,品质也越来越高。前几年,浙江金环实业公司以该市河洲街道围里村废旧市场为依托,千里迢迢把废铜运往浙江加工。看到循环经济园区渐成气候,该公司投入近亿元在园区建厂,把收购来的废铜就地加工成铜丝铜排。江西省民营百强企业泰和百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2014年的2条生产线扩大到如今的9条生产线,实现年产值20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落户企业8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40家。

 着力引进一大批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做大产业集群,增加园区产业发展的“厚度”,使园区由引资“平台”向引资“磁场”转变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不仅要着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创优园区发展环境,更要在产业聚集上下功夫。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该市以调优产业结构、调高产业层次、调大产业规模为目标,重点引进上市公司、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和高附加值、高税赋的“3+2”项目,着力引进一大批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增加园区产业发展的“厚度”,使园区由引资“平台”向引资“磁场”转变。

大力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充分挖掘集团企业、高新企业、规模企业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重点瞄准具有高技术和高效能的上市公司,央企和国内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力争每年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1个以上。2016年,丰城党政主要领导赴湖北格林美总公司考察洽谈,并达成“311”合作共识,即年产10万吨再生塑料、10万吨再生铜、10万吨再生铝,建立1个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打造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丰城格林美打造成百亿企业。今年,总投资约26亿元的瑞林稀贵金属一期、恒泰铝材年产10万吨再生铝锭、邦尔达年产200万只不爆压力锅等8个项目相继投产。

着力推进“补链”工程,提高产业链的关联度和黏合度,厚植产业集聚优势。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是丰城最具特色的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废旧塑料加工业,该市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塑料制造业,不断延伸废旧塑料产业链。通过对外招商和扶持本地企业,现在园区有三维化纤、兰丰塑料等新型塑料制品企业30多家,生产化纤原料和无纺布等多种产品,年加工废旧塑料3万多吨。

为实现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循环发展,结合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该市以延伸闭合式循环产业链条、打造无缝链接式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发展再生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使再生金属原料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形成以“回收—拆解—熔炼—精深加工”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因为不是精加工项目,我们已经拒绝了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入驻园区。”陈懿说。如今园区金属再生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西省60个省级重点集群之一。

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以格林美、新兴发展等企业为龙头的回收拆解产业群,以江西宏成、江西恒泰等企业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熔炼产业群,以东江环保、江西冠今等企业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群,以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为主体的再生资源专业市场群,形成再生铝、再生铜、再生塑料、稀贵金属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发展,使丰城循环经济发展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2015年6月5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批准,丰城市循环经济园区被授予第六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再生铝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单位。丰城市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荣誉称号。

促进产业升级,把循环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循环经济打造成丰城的产业标志和城市名片,奏响丰城发展“绿之歌”

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为打响循环产业品牌,该市深入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立足当前、谋划未来,聚焦目标定位,把循环园区纳入六大发展平台之一,列入全市“1618”工程,把循环经济产业列入“131”产业体系,确立“决战五年,打造千亿循环产业”的发展目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园区着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引导鼓励园区企业朝着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大、综合竞争力强的方向迈进,对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首次入选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首次评定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由市财政分别奖励5万元、20万元。杨兆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用人工铸锭技术熔炼废料,每天需要100名工人才能铸锭300吨;现在用全新铝锭生产线铸锭300吨只需4人即可完成,生产能力由以前2000吨/天提高到现在8000吨/天。生产线也由一条小的扩大到了2条中等生产线,“产量上来了,我们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来量小求着别人买铝锭,现在全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批量订货。”杨兆云满怀自豪地说。截至目前,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授权专利数206项。园区拥有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8个省级研发平台。同时,该市正筹备设立20亿元循环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循环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方向发展。

同时,运用“互联网+”回收交易模式,扩大再生资源市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有效保障园区企业生产原料供应。江西华源梁氏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入园以来,采取线上线下两轮驱动,回收废旧家电、废钢铁、废纸张等。“在回收废旧家电时,线上以江西华源商城为依托,在网上下单回收,也可联系周边回收点线下回收,非常环保、方便。”该集团副总经理赖艳红告诉记者,“商城自今年6月运营以来,实现产值649.49万元,平台会员达10万多人。”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丰城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择商选资上,园区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有选择性地对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利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项目审批监管上,要求落户企业必须做好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等基础性工作,成立循环经济园区生态检查工作站;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天然气取代重油、煤炭的使用,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园区全覆盖,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不见矿山开采,却有铜铝奔流。丰城市正以建设“循环新城”为目标,把循环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循环经济打造成丰城的产业标志和城市名片,奏响快速发展“绿之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