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在通往兴化寺的巷子里有一家富翁,由于包拯和同学进进出出都要从此人门前过,时间久了,大富翁也发现包公绝非凡人气度,就有意相交。于是包公就在家中亲自侍奉父母,说来也巧,刘筠又来到合肥任庐州太守了,包公就有机会接受刘筠的指导和交流,包公在刘筠的耳濡目染之下学到了很多好的官风官德。

包拯在童年的时候,在农村的私塾中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也就是启蒙教育。

正是小时候启蒙教育让他养成了非常良好的求知欲望,随着年龄日长,自己已经能够照顾自己,他就开始一个人背着书箱离开了家,来到了合肥城内,寻找好的老师学习。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包公在合肥就读的书馆是在兴化寺内,寺内的环境优雅,庙宇宽敞,光线明亮,最主要的是这里不需要缴纳房租就可以读书学习,所以也深受贫苦读书人的喜爱。

包公虽然年少,却以高规格要求自己,他举止端庄如若贤人,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庙里有一位和尚见他小小年纪就非凡人之气,对他也非常的尊重,包公和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朋友。

当时,在通往兴化寺的巷子里有一家富翁,由于包拯和同学进进出出都要从此人门前过,时间久了,大富翁也发现包公绝非凡人气度,就有意相交。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有一天包拯和同学从富翁门口过,大富翁就叫他二人进去坐坐,包拯和同学说下山有急事作为推脱,大富翁只得作罢。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翁又准备了一大桌子酒菜,并且特地等二人进去吃酒吃菜,由于富翁态度十分诚恳,让人都不好意思拒绝,同伴就想着进去坐坐,然而,包公仍然无动于衷,并且劝告同学也不要吃喝人家。

包公说的原因很实在:我们都是读书人,将来肯定要考取功名的,如果吃了他的饭和他有了交往,以后在家乡做官的话,那不是给自己增添累赘吗?

最终二人还是没有去他家吃饭。十几年之后,包公二人果然来此任职。由于包拯的自律,所以不用还人情账,他在任内秉公执法,做事光明磊落。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包公在他22岁时(公元1020年)遇到了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此人就是刘筠。

刘筠本是翰林学士,此人一身正气,嫉恶如仇,此次受到奸相的陷害,被贬到了合肥担任庐州知府。

刘筠来到庐州之后就很重视对人才的发现,他在年轻的后生之中就发现了包拯,并且多次与包拯交谈,并且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很多方面都给他积极引导,例如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等等。

公元1027年,包公参加了当年的朝廷进士考试,说来也巧,此次监考的考官就是非常欣赏包公的刘筠。

科举考试本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仅要考诗词歌赋,还要注重考试的实际意义,寻求一些讲求治道的人才,于是就将考试的重点改为策论为主,就是考察考生的朝政素质和见解。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考试结果终于出来了,包公虽然没有进入一甲前三名,却也在前三十名之内,而当年录取的进士人数为1077人,成绩也是不错的。

包公因为科举考试成绩位列前茅,朝廷就授予他为建昌县知县,但是由于距离遥远,父母年纪大,所以包公的父母就不愿意陪同他上任,包公为了能够亲自侍奉爹娘,就向朝廷请旨离家近一点的官职,哪怕是官职小一点也没问题。

朝廷就从新委派他为和州税监,这样就离家很近了,只有一百多公里。可是包公父母还是不愿意离开家,包公为了能够尽孝,只得辞职在家赡养父母。包公把孝放在第一位,也是难能可贵,深受好评。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于是包公就在家中亲自侍奉父母,说来也巧,刘筠又来到合肥任庐州太守了,包公就有机会接受刘筠的指导和交流,包公在刘筠的耳濡目染之下学到了很多好的官风官德。

几年之后,刘筠去世葬在了合肥,再过几年,包公的双亲也都离去,包公在坟前又守孝三年,而同时期进入官场的人有的已经飞黄腾达了!

公元1037年,多次收到劝谏信的包拯也意识到应该为国家尽忠了,自此开始出山,此时的包公已经39岁了。他从此开启了自己非同凡响的新的人生生涯。

包拯少年外出游学,却到39岁才外出为官,其中的原因让人动容!

资料来源:

《包公祠堂记》

《宋史刘筠传》

《包拯年谱》

《包公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