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祥智能既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也是電子製造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數據及MES、ERP、CRM系統數據打通後,通過混線生產模式,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特種計算機個性化生產,可以對生產經營數據做多維度、細粒度的分析,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工業互聯網服務行業,催生一批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從事輕量化App應用的公司,提供設備互聯、設備監控、訂單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生產過程管控等功能,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門檻,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效率。


工業互聯網概念從2012年被首次提出到2019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的7年間,多個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先進製造業融合、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2019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在強有力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駛向快車道,在各領域和區域中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近百家,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之路。研祥智能自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爲智能製造、工程機械、智能交通、電力、航空航天、石油石化等30多個行業提供數據採集、智能控制、工業網絡互聯、邊緣計算、工業大數據存儲和分析技術與產品,以及工業控制過程監控、設備遠程運維、設備健康管理、機器視覺檢測、設備智能化控制等解決方案。經過26年的實踐,研祥智能對工業互聯網如何與先進製造融合、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有了較深刻的認知。

針對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信息化投入不足導致數據缺乏標準、獲得不及時甚至難以獲得,或者雖然有數據但缺乏分析、存在數據孤島等問題,工業互聯網可實現生產要素的連通,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工業互聯網平臺爲企業提供低成本的信息化、數據化、網絡化手段和工具。研祥智能既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也是電子製造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設備數據及MES、ERP、CRM系統數據打通後,通過混線生產模式,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的特種計算機個性化生產,可以對生產經營數據做多維度、細粒度的分析,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企業生產效率、能源利用率有效提高,運營成本、產品研製週期、產品不良率顯著降低。通過實施數據驅動,減少了決策的盲目性,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

傳統模式企業在時間、空間和經營模式上存在限制,無法給客戶、供應商提供更加靈活的技術支持服務、運營服務甚至金融服務。有了工業互聯網,可以實現與客戶、供應商、協作廠商資源的連接,製造和服務就有了融合的可能,可以實現服務化延伸。研祥智能在智能裝備領域做了有益的探索。通過爲客戶提供設備遠程運維服務,採集設備使用數據及使用環境等信息,提高設備利用率,改進設備設計,提高競爭力。同時,對價值比較高的設備,可以採取按使用時間付費或租賃等新型經營模式。研祥工控機採用遠程運維後,售後服務費用降低了46%,服務費收入增加了10倍。

針對傳統企業發展缺乏新動能的問題,工業互聯網將企業生產經營資源在產業鏈、生態鏈上做優化配置,使企業增添新活力、新引擎。工業互聯網服務行業,催生一批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從事輕量化App應用的公司,提供設備互聯、設備監控、訂單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生產過程管控等功能,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門檻,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效率。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由IT技術公司發展而來,第二類由某一個專門領域發展而來。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在於工業機理模型、過程控制算法優化、設備運維智能化等,這些需要一批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與各行業各領域專業企業合作,根據各行業特點,開展專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工作。

針對中小微企業由於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系統、科學、可持續改進、可預測的質量體系的現狀,工業互聯網爲中小微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了科學的手段和工具。以研祥智能爲平板顯示行業提供的智能檢測解決方案爲例,該項目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機理模型、深度學習算法,爲平板顯示行業提供了一攬子在線智能檢測解決方案,漏檢率大幅度降低,僅爲原來的1/10。

對生產設備或者生產過程工藝、流程監控不到位,無法科學優化,是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工業互聯在此領域大有可爲。研祥智能對遼寧營口菱鎂網礦“高溫等離子體電弧爐”進行技術改造,通過對人、機、料、法、環的監控,利用爐溫監控、冶煉數據分析等手段,節約耗電15%以上,除塵率提高到98%以上,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達到99%。

工業互聯網要真正發揮作用,需要IT技術和OT技術深度融合,需要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與工業互聯網平臺使用企業密切合作,把各個行業的經驗、知識轉化成工業機理模型,這就需要各行業各領域的專家進行分析、總結,這方面的綜合人才尤其缺乏。此外,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大多數只熟悉自己所在的行業或者領域。行業的經驗和知識是企業的商業祕密,要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必須與相關行業的科研院所合作,藉助行業協會組織,共同解決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

因此,要提高工業互聯網未來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成效,我認爲還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工業互聯網平臺投資大、回報時間長,需要政府在資金方面給予扶持,尤其是對有行業優勢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支持,引導產業基金對工業互聯網的投資。

第二,加大工業軟件人才培養及產學研結合力度,開發更多的工業機理模型,推動重點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的模型化、組件化、軟件化與開放共享。

第三,發揮產業聯盟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生態,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工業互聯網服務和應用產業,推動產業、技術、應用落地的協同。

工業互聯網目前還處在發展初期。不同於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商業模式各有千秋,每個工業互聯網都在構建自己的生態,我認爲這是未來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最大障礙,需要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共同解決。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體系正在形成,雖然面臨標準化、技術研發應用、安全保障應用等諸多挑戰,但我們仍應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特種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長)

編輯:閆瑾 梁晨

監製:郭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