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個很奇妙的玩意,有時一個偶然的事件,就會改變歷史的進程軌跡,影響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走向。

在風雲變幻的漢末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手下各自都有一位頂尖的謀士英年早逝,他們分別是郭嘉、龐統和周瑜。這三位英才的過早離世,給三國的局勢造成了很大影響。

郭嘉,被曹老闆譽爲“吾之子房”。郭嘉對曹操的作用,就像漢初三傑中的張良對劉邦建功立業的作用一樣,可見曹操對郭嘉的評價非常之高。

郭嘉最初在袁紹帳下,但他慧眼識明主,判斷出袁紹難成大事,轉而投奔當時還很弱小的曹操。郭嘉向曹操進獻“驅虎吞狼”之計,離間呂布和劉備的關係,最終使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命喪下邳。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實力對比非常懸殊。而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客觀分析了曹操的優勢和袁軍的劣勢,有力地鼓舞了人心士氣,使曹操堅定了攻袁之信念。

整個官渡戰役中,郭嘉幾乎全程參與,一直跟隨曹操出謀劃策,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成名,基本穩定了中國北方。郭嘉還成功預測了小霸王孫策之死以及袁紹集團的滅亡。郭嘉死前,還爲曹操謀劃攻打烏桓,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後,曾感嘆:奉孝若在,孤何至於此?網上也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評論。如果郭嘉沒有英年早逝,說不定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就能憑藉絕對強大的實力消滅東吳和劉備了。

龐統,相貌平平,甚至說有點醜陋,卻智慧超羣,被名士司馬徽稱爲奇才。諸葛亮外號臥龍,龐統的外號是鳳雛,三國中更是有“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譽”。

劉備佔領荊州後,魯肅向劉備大力推薦龐統。經過一番交流後,劉備對龐統的才能很器重,對這位其貌不揚的奇人的信任和親密程度,不亞於諸葛亮。

龐統對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劉備奪取了成都,建立了西蜀政權的根據地。落鳳坡上,龐統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龐統許多計謀還未來得及施展就英年早逝,真是一名雛鳳。

如果龐統不死,蜀國的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也就不會死,諸葛亮的“隆中對”就不會落空,三國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文武雙全的一代儒將周瑜,是東吳的奠基人之一。周瑜和孫權的哥哥孫策兩人是發小、鐵哥們,他輔助孫策平定江東,建立了吳國政權。孫策死後,周瑜率兵堅定擁護孫權繼位,穩定了江東的局勢。

赤壁之戰中,周瑜用火攻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戰後,周瑜向孫權提出了東吳的戰略發展路線圖:攻佔益州、拿下西川、兼併張魯、結盟馬超,最後和曹操抗衡,瓜分天下。

孫權同意了周瑜攻打益州的計劃,只可惜周郎卻一病不起,遺憾地離開了歷史舞臺。如果周瑜不死,一旦他攻下益州,佔領成都,也就不會有後來劉備的西蜀政權了。即使劉備憑藉諸葛亮的輔佐能在其他地方取得一塊地盤,後人也絕不會再稱之爲蜀國了。

唉。歷史沒有如果。如果這三人都不死,三國後來會變成什麼樣?還真沒有人能預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