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邁凱倫COO喬納森·尼爾(Jonathan Neale)在戴爾科技集團(DELL Technologies)舉辦的科技峯會上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認爲:“賽車已不再是僅僅看誰砸錢多,而是看哪隻隊伍能夠靠科技創新,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車手與機器的巔峯水平。在應用數字化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戴爾爲邁凱倫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撐。

【TechWeb】1963年成立的邁凱倫,創立之初便在賽道上名聲大起,此後的時間裏不但贏得20個世界冠軍和超過180場比賽,還將融合了先進數據技術和動力工程轎跑產品賣到了全世界。

圖片來自邁凱倫官網

然而,2021年起,電動方程式賽車計劃規定每隻隊伍的花銷上限,資金規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嚴格維持在一千萬美元以內。

久負盛名的邁凱倫擁有全球頂尖方程式車隊,如今車隊不得不尋找最有效的科技來應對資金上的限制。好在邁凱倫集團早有準備。

10月25日,邁凱倫COO喬納森·尼爾(Jonathan Neale)在戴爾科技集團(DELL Technologies)舉辦的科技峯會上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認爲:“賽車已不再是僅僅看誰砸錢多,而是看哪隻隊伍能夠靠科技創新,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車手與機器的巔峯水平。”

喬納森·尼爾

對話中,喬納森深入分享了這家車企是如何將數據智能融入賽車,並嘗試通過遷移技術,應用到到其他領域。

“2021年開始限制電動方程式車隊的開銷這件事,實際上是很好的發展態勢。我們觀察到過去幾年裏,比賽中獲得廣告贊助、流量收益變得愈發有限,因爲網絡媒體可以更好的接近消費者,這些優勢是傳統賽車比賽中不可取代的。所以以往單純靠‘砸錢’砸出來的車隊,未來很難取得更好成績,甚至連生存都遇到了問題。”

從數據創新的趨勢來看,邁凱倫有十足信心。

在應用數字化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戴爾爲邁凱倫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撐。首先是在賽場、賽道方面,然後在車隊的運營效率方面,邁凱倫利用戴爾最先進的算法和算力,獲得了以往能以實現的效率與進展。

比賽中,賽車會在各地賽場上產生P級量級的數據,幾乎在數據產生的同時,這些信息會從巴西、日本或是中國的賽道傳回到倫敦數據中心,來進行實時分析和處理。

圖片來自邁凱倫賽車官網

“我們現在這麼多的傳感器可以產生17000多個參數相關的數據,兩輛車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但是有相關規定的要求,就是你下載的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制:每秒4MB---實際數據的下載量遠遠大於這項限制。我們會在現場有相應的技術人員會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就好像車是患者一樣,有相關的醫師根據實時產生大量數據形成檢驗報告,對我們的賽車進行實時處理。”這樣的苛刻的要求,需要服務商同時具備邊緣計算硬件基礎以及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

“戴爾不僅是我們創新的合作伙伴,還是基礎架構的合作伙伴。”喬納森補充道。截止目前,邁凱倫集團和戴爾科技的合作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

1999年,邁凱倫技術部門引入戴爾的Latitude便攜計算機,之後車隊將大量工作依託於電腦。隨後的企業發展過程中,邁凱倫逐步要求所有的員工學習使用新一代信息工具,“經過培訓跟上時代的步伐”。直至2006年,“數據”已然成爲邁凱倫升級換代的血液,與傳統汽車工程師協同研發的,是大量具有數據科學基礎、擁有計算機學位的工程師團隊。

如今,VR、5G等工具進一步幫助邁凱倫加快傳統的汽車研發工程師去掌握新技能。“戴爾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已經深深植入到了邁凱倫集團業務的方方面面,從我們的辦公相關的計算機設備,到核心計算的設備存儲、安全的解決方案等等,它融入在我們業務的各個方面。我們常說,在邁凱倫集團當中一米之內必有戴爾產品,一毫秒之內必有戴爾產品。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戴爾包圍着邁凱倫集團業務的一個方面。”

關於具體技術實現,喬納森繼續講到:“當賽車在賽道上面跑的時候,我們實時把數據打包後上傳到雲端,我們用微軟的技術以及實時分析的能力,然後把相關的結果幾乎實時反饋到現場來指導現場的比賽。而數據傳輸的過程當中,底層的安全技術是戴爾提供的,比如說戴爾的SecureWorks,包括在網絡傳輸過程當中保證安全。”

最後,談到數字化轉型,喬納森表示這個過程絕非輕鬆,是個蠻複雜的問題。首先,他認爲數字化轉型最核心並不在基層員工,在公司決策層。他建議道,企業如果有機會的話,決策頂層的領導應該多花時間參加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交流,重要的決策在討論中沉澱。

其次,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是個緩慢過程。邁凱倫集團每年有固定的培養投入,同時要招一定數量新畢業的大學生。

採訪當日上午,戴爾CEO邁克爾·戴爾等人與九所中國的大學包括教育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邁克爾表示,對於這些學生來講,畢業即新的學習階段的開始,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一臺內燃機發明至今,已過去140年;而第一臺電動機發明至今,也已過去190年。但細數二者結合數字化工具的歷史,僅僅存在20年左右,然而二十年的改變顛覆了賽車從設計、製造、再到駕駛的方方面面,也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欣賞這項極限運動的方式與視角。再過十年,我們回過頭來看今天的數字化技術,眼下的成就或許僅是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