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隆化縣廟子溝鄉的天就很藍,民風就很淳樸,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在逐步完善,村民生活在悄悄地向富裕的方向發生着變化。

記得那是2004年的夏天,趙木匠溝村的農民閆俊坡,代表全體村民給河北電視臺寫了一封信,表揚鄉里重視環境建設、村民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

當年7月6日那天,河北電視臺的記者爲了驗證信件上所說事件的真僞,踏進了廟子溝的鄉土。

小東溝村口

他們一進村,就扛着攝像機拍攝起來,邊拍攝邊讚歎:山林綠化得真好,天空真藍,空氣真新鮮,新修的路真寬,農家村落真潔淨……

每一位村民見到他們,都一個勁兒地往家裏讓。“你好,進屋喝點水吧?”“你們這是拍啥呢?那麼大個機器扛着多累呀,放下歇歇吧。”

那次,河北電視臺的記者,有代表性地拍攝了廟子溝鄉自然村郝鳳閣的三位一體養豬、沼氣池、沼氣燈生態家園富民工程。

郝鳳閣是廟子溝村大東溝門的一名頭腦比較靈活的村民,他很早就靠養豬和開加工廠致了富,是一名全鄉出名富裕戶,那些年通過自學和認真實踐,成爲當地三位一體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技術推廣員。

在大東溝門郝鳳閣家院子裏採訪

當電視臺的記者採訪郝鳳閣時,他手都不知道往哪裏放了,引來大家一陣歡笑。

一位記者說:你放鬆,就說說在致富方面的真實感受就行。

郝鳳閣說:當鄉里動員大家建沼氣時,我就覺得這事兒不賴,就第一個報了名。在鄉里的幫扶下,我把家裏的沼氣池建起來後,家裏的煤氣罐就退了休,有了這個工程,做飯就不用買煤氣了。沼氣燈比60度的燈泡還亮,也省了電。養的豬越多氣兒越足,豬也能賣不少錢。院子還乾淨,是好!

拍完了,郝鳳閣的老伴劉玉蘭從園子裏摘了幾個黃瓜,說:喫幾根黃瓜吧,我們這黃瓜無污染,好喫!

不了,等秋天來拍你們更多豐收果實的時候,我們再品嚐……電視臺的記者推脫着。

這裏的民風真淳樸!兩名記者小聲地對我說。

小東溝自然村的村民劉本軍,家裏既安了電話又買了手機,靠着靈通的信息,搞起了三輪車運輸買賣。

當記者來到這個村莊,把鏡頭對準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時,劉本軍說:以前,我苦於家鄉地處偏僻,信息不靈,眼看着賺錢的機會一次次從身邊溜走,無奈之下準備外出打工,是全鄉開通程控電話的消息,讓我打消了外出謀生的念頭。現在,我靠手機和電話聯繫,靠買來的三輪車幫助別人運送東西,在家就能掙錢。

劉本軍還打個電話讓記者看看,開一下農用車,讓記者看一下他的開車手藝。

打電話

在新買的農用車前接受採訪

記者一行來到了小北溝自然村,在一座山樑拍了那裏的揚水上山、蓄水澆田工程。

東山後溝揚水上山工程

時任鄉長郝忠達介紹說:這是鄉里爲村民們從縣裏爭取來的項目,引資三萬多元建起來的利民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政府提供了兩萬多塊磚、一百多噸水泥,花五千多元買了鋼泵。建成後,村民將在山的陽坡建大棚,陰坡退耕還林。蓄水工程不僅爲村裏解決了人蓄飲水問題,還爲農民澆田提供了水源。

村裏的人見來了記者,在下午激動地敲鑼打鼓,把一面錦旗送到了鄉政府大院。據介紹,這是廟子溝自1984年撤社建鄉以來,收到的第一面百姓送來的感謝鄉黨委、政府的錦旗。

意外拍到敲鑼打鼓送錦旗

採訪東山後溝組長楊秀山

河北電視臺的記者來鄉里採訪,還趕上鄉里正在修村通公路。

有的百姓說:在修路中,鄉幹部沒向村民攤派一分錢。真實情況到底咋樣呢?

記者通過調查瞭解到,該鄉通村工程總造價69.4萬元,該鄉爭取到國家補貼29萬元;通過拍賣集體的荒山、林地、鄉里閒置房屋等籌集到資金14萬元;其中缺口資金26.4萬元。爲了不讓各村擔負債務,不再向村民攤派,那時的廟子溝鄉鄉長郝仲達通過多次跑省市縣和有關部門,先後爭取到資金10萬元,保證了全鄉公路建設順利實施。

正在修的通村公路

河北電視臺記者還錄製了16年前廟子溝鄉里發生的變化和鄉幹部帶領百姓致富的經驗,時任鄉黨委書記黃景儒、鄉長郝忠達還談了對廟子溝鄉未來發展的規劃與展望。

座談會

正是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程控電話安裝、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鄉通村公路工程等民心工程的實施,讓廟子溝百姓感受到那屆鄉黨委、政府爲民辦實事、辦好事、辦正事,纔會有農民寫信請記者爲廟子溝鄉的發展變化拍專題新聞這檔子事發生。

以隆化縣廟子溝蒙古族滿族鄉人居環境改善爲主題的新聞,在那年7月8日的河北電視臺一套早間新聞節目中就播出了,可惜沒有刻錄下那次播放新聞的光盤,好在我的照相機膠捲裏還存留着那次採訪時候的照片,現在分享給大家一起欣賞、品味那時鄉村的人物與田園風光。

本文及圖片爲作者紫塞名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