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82年,甘肃省一座隋唐墓葬中,出土了17块带有壁画的石屏风,此后30年无人问津,如今摇身一变,17块石板成了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从隋唐时期一个外来族群“粟特人”说起!

《魏书》《隋书》等史料中记载:粟特人是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中亚康居国的后裔。栗特人作为中亚一个势力弱小的民族,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饱受周围政权的压迫和奴役,尽管如此,栗特人并没有灭绝,而是顽强的生存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

从汉朝开始,粟特人就慢慢开始迁移到中国的新疆、甘肃地区。到了隋末唐初,大批的栗特人跟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内陆地区。在新疆、江苏、辽宁、江南等地都曾发现栗特人的脚步,而各地考古发掘的栗特人墓葬,就是典型的历史证据。

1982年,甘肃省天水市石马坪的一座山丘顶上,正在修建水利工程,现场工人无意间挖出了大量的青砖,感觉到事情可能不同寻常之后,工地领导立刻将此事上报到了市博物馆。

考古队赶到之后,发现一座古墓,墓葬坐北朝南,是竖井单室砖墓。经过清理,墓中出土了包括金钗、釉陶烛台、鸡首瓶、铜镜等珍贵文物。在墓室的正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棺床,但是棺材和墓主人的尸骨早已腐烂,只留下一套17块石质围屏。

石棺床以及石屏风材质都是砂页岩,质地比较松软,历经千年没有腐蚀非常难得。棺床和石屏风一共由26块石板组成,其中带有壁画的屏风17块。虽然经过千年岁月变迁,但石屏风上的壁画依旧色彩艳丽,还能看出当年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瑰丽景象。

这种带有壁画的石屏风是首次在甘肃天水地区发现,由于没有参照的的资料,考古人员只能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特征,推断这是一座隋唐时期的贵族墓葬。

由于古墓曾经被盗,出土的文物有限,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就连发掘报告都是在考古完成十年之后的1992年才公布。而出土的石棺床和石屏风被博物馆当成了价值不高的“废石”,一直扔在博物馆的仓库。

直到20年后,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北齐徐显秀墓,陕西北周安伽墓、康业墓、史君墓等外来民族墓葬的发掘,里面出土的石棺床和壁画都与天水古墓非常相似,人们才开始注意天水石屏风的重要性。

2010年,天水市博物馆对被扔在仓库中30年的石屏风进行了修复,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评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宝级文物。这套壁画石屏风被认定是北周后期至隋唐时期粟特人贵族墓葬,在文化、宗教、艺术、民族等方面的价值无法估量。

如此的国宝级文物,却被淹没在仓库中30年,当年参与古墓发掘的专家在得知消息之后,非常痛心,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并且主动承认了错误,说“国宝被忽视,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精才导致。”

参考文献:《旧唐书》、《文物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