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走到最後被逼到絕境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石油,確實日本一個小島國而已,資源本就不豐富,制海權也逐漸丟失,再加上美國掐斷了他們的石油來源,一下子日本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不然他們也不會狗急跳牆到偷襲了珍珠港。當時日本全國忽然掀起了一股瘋狂挖掘松樹根的狂潮,這是怎麼回事呢?二戰末期,日軍在戰場中變得是越來越被動了。雖然日本佔領着出產石油的東南亞地區,可是制海權已經慢慢的丟失,要從東南亞往日本本土運石油變得幾乎是不可能了。日本想要擺脫從美國人手裏得到石油的被動局面,但是卻一直被剋制。在二戰時期,石油是變得可以左右戰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了。正是基於這一點,美國雖然不能馬上搶回東南亞的石油產地,但是美國的海上力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所以就是在海上進行了攔截戰。到了1944年的時候日本在運輸方面損失的船隻已經超過了近九成,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日本根本沒法從國外運回一滴石油。

雖然情況是這樣子,可是死硬的日本人並沒有打算投降,反而動員起全國的力量維持着戰爭。就是普通平民每天晚上開燈的被節約了起來,民用設施更多的該成了燒柴的動力。在戰爭的前線,大量的坦克因爲在節約油料,一般不是太要緊的時候基本不會開動,有的乾脆埋了一半變成了碉堡。不過在戰爭末期,日本的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方法,雖然日本不同德國,有煤礦資源可煉油,不過還是發現日本的松樹根中是可以提煉出油。這一發現,讓日本軍方一下子就找到了生機一般,開始動員起全國的力量挖起了松樹根。當時的計算中發現只要有兩百根松樹根提煉出來的油料可以維持日本飛機飛行一個小時的樣子。這一發現雖然可以產出油,但是一天的產量也實在是有點少,還是無法供應日本軍方要求。這時的日本軍方乾脆動員起了學校裏的孩子們到處挖松樹根,並強令第天的產量必須要達到七萬桶以上。不得不說日本人還是挺賣力的任務居然完成了,不過日本國內的松樹差不多就快要絕種了。可是最後的日本還是戰敗,這種油料也沒能改變戰局。後來美國軍方也試用過這種油料,在運行過程中發現,這種油的油品十分的差,在運行過程中總是會有熄火的情況。日本就是有的這種油在開飛機,就是美國不將其打下,自己也會掉下來的。很多人在分析日本戰敗時說道當時的日本其實還有多少多少的戰機,多少多少的裝備,可是日本就算有這麼多裝備,他沒有油也飛不起來啊。所以日本打到最後戰敗也是必然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