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筆者介紹了十大戰役的前五戰,下面就介紹一下後五場戰役:

戰役6 長沙會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戰役7 崑崙關大捷

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崑崙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崑崙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崑崙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爲國捐軀。

戰役8 仁安羌大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爲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鬥,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被稱爲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

戰役9 常德會戰

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鬥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爲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戰役10 雪峯山戰役

也稱湘西會戰。1945年4月至6月,中國軍隊近20萬人與日軍約9萬人在湘西雪峯山激戰兩個月。日軍傷亡達29940人,中方傷亡也慘重,僅第四方面軍的統計就達11223人之多。日軍在這次戰役慘敗後,其在華進攻戰略改爲全面收縮防守。

每一場戰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是無數先輩用熱血換來的。我們在珍惜現在的同時,也要好好緬懷先烈,向他們致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