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島赤山風景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名稱赤山是因爲山石是紅色的。在這裏除了我們後面會提到的膠東著名寺院千年古剎赤山法華院,還有著名的張保皋傳記館。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韓國海上王張保皋大使的紀念地張保皋傳記館。

張保皋傳記館是韓國海上王張保皋大使的紀念地,紀念的主角是被現代歷史學家稱之爲『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장보고,790-846),新羅國莞島人。生在海島,少年張保皋就善水性,再加上性格粗獷豪放,喜歡擺弄兵器,從軍立功本是一條好出路,但是當時的新羅實施骨品制,像張保皋這樣出身微賤的百姓,根本不能做官,在實行骨品制的新羅沒有進身之階——張保皋又稱弓福,弓就是當時新羅賤民沒有資格擁有姓氏而用來代替姓氏的字眼。

爲謀發展,唐憲宗元和二年(807),18歲的張保皋與好友鄭年一起入唐——一說被掠買爲奴隸入唐,但據記載同年9月張保皋參加了武寧軍,或許間接能說明其不是被主人當做財產的奴隸身份。張保皋自主入唐的說法具體是這樣的:張保皋和好友鄭年先是結伴渡海來到赤山浦(即前述今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石島),不久輾轉南下到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 張保皋和鄭年兩人浪跡揚州之時,適逢鎮海節度使李琦據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造反,唐朝爲鎮壓反叛擴募軍隊,年輕的張保皋和鄭年被募編入了徐州武寧軍中。

張保皋和鄭年在唐軍中,先後參加了平定鎮海節度使李琦、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的叛亂,因爲張保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俱善鬥戰,騎而揮槍,其本國與徐州無有能敵者),屢建戰功,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30歲的張保皋被擢升爲武寧軍小將——這裏有個問題,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寫的《張保皋、鄭年傳》中說『保皋年三十,年少十歲,兄呼保皋』,鄭年年齡比張保皋小10歲,那麼元和二年(807),8歲的鄭年不可能應募從軍,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察。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畫像

在大唐前程似錦的張保皋此時卻想回國了,原因是當時中國有大量的新羅人充當奴婢——比方當時唐朝的達官顯貴都以蓄養崑崙奴、新羅婢爲榮,他們都是被海盜或奴隸販子掠買而來,看到同胞背井離鄉骨肉分離受到奴役,有正義感的張保皋想做點什麼。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張保皋毅然辭去武寧軍小將之職決定回國,一開始,張保皋沒有直接回到新羅,他在赤山浦也就是前述的石島赤山風景區建立禪院,因爲請來駐錫的僧人是尊崇讀誦《法華經》的天台宗僧衆,因此此院得名『赤山法華院』 。赤山法華院成了新羅人通過海路往返大唐的最重要的一個驛站和文化活動中心。曾經入唐求法的日本天台宗山門派創始人圓仁法師三次客居赤山法華院達兩年零九個月,並相傳得到赤山明神保佑,圓仁歸國後,遂於日本京都修建『赤山禪院』,赤山禪院成爲京都七大古寺之一。赤山之名在中日韓佛教史上都永志史冊,『赤山法華院』也被稱爲『一寺連三國』。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日本京都的赤山禪院,是圓仁爲紀念赤山法華院而建。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赤山法華院在會昌法難中被毀,於1988年7月重建。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做了充足準備的張保皋向新羅第四十二代君王興德王(?—836)金景徽上奏說:

現在以新羅人爲奴婢遍佈中國,我願意鎮守清海,使得賊人不能掠買新羅百姓西去唐朝。

於是興德王任命張保皋爲清海鎮大使,清海鎮就是在半島最南端的全羅南道莞島郡,是韓國6大島嶼之一,前面說過,這裏很可能就是張保皋的故鄉,張保皋在此地的島民中招募了萬餘男丁組成軍隊佈防,扼守海路咽喉,從此以後,販賣新羅人口的活動就在張保皋的打擊和唐政府的多次禁令下銷聲匿跡了,史稱『大和(即太和)後,海上無鬻新羅人者』。

蕩除海盜後,張保皋在莞島象皇峯、濟州島河源洞也建了法華院,與山東半島赤山法華院相對,此時的法華院不僅僅是宗教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和驛站,也可以算是張保皋建立起來的海上貿易活動的信息和決策中心。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古代東亞航海圖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海上絲綢之路東線示意地圖

張保皋還組建了龐大的船隊,往返新羅與中、日三國之間,進行海上貿易,逐漸形成了以清海鎮(今全羅南道莞島郡)爲大本營,以赤山(今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石島鎮)、登州(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萊州(今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泗州(故址在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市)、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和日本九州爲各個連接點的海上貿易網絡。

張保皋的海上貿易網羅聯通三國,無遠弗屆,帶來的滾滾財源成爲其軍費的來源,使得其更加兵強馬壯,武功赫赫。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殺新羅第四十三代君主(也就是興德王的後一任國王)僖康王金悌隆(?—838)後自立爲王,是爲閔哀王,幾年前和金悌隆爭奪王位被殺的金均貞之子金佑徵本來就逃到了清海鎮避禍,這時聽說金明殺死金悌隆自己稱王,就對張保皋說:

金明這些賊子,一再殺死君王,罪不可赦。希望將軍仗義討伐他們。

張保皋欣然同意,正在此時,張保皋在唐朝時候的戰友加兄弟鄭年也前來投奔。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牽馬蠟像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和鄭年蠟像

關於張保皋和鄭年,杜牧還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

張保皋和鄭年原本兄弟相稱,但是張保皋年紀較長,鄭年武藝較高,兩人彼此不服氣,矛盾彆扭不斷,張保皋回國成了清海鎮大使,鄭年卻還在唐朝的漣水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混得很差飢寒交迫,便和一箇中國朋友說要回國去投奔張保皋,這個朋友知道他們兩人彆扭鬧得厲害,提醒鄭年你回國說不定張保皋會殺了你,鄭年說:

被刀殺死也比餓死凍死痛快,再說能夠死在故鄉也就甘心了。

結果,回國張保皋一見到他就擺出好酒共飲,兩兄弟盡歡,此時,正好要出兵討伐金明,張保皋便交給鄭年5000軍士,讓他充當先鋒。前面說過,杜牧寫了《張保皋、鄭年傳》,就是被兩人的兄弟情誼所感動,借其故事和郭子儀李光弼故事一起歌頌捐棄前嫌以忠義共勉的英雄豪傑。

張保皋和鄭年都是在唐朝藩鎮割據的戰爭中殺出來的強將,閔哀王金明方面哪裏是他們的對手,其主力很快被擊潰,金明本人在位僅僅一年便死於非命。

839月4月,金佑徵登基,史稱『神武王』,不過好景不長。他背上長了毒瘡,結果在當年7月就死了,只做了3個月左右的國王。

從836年12月興德王去世,到839年7月神武王身故,2年半時間裏面,5個新羅國王先後死掉,朝局也是夠動盪不安,但是張保皋擁兵自重,盤踞海上,朝局的動盪反而使得其地位越來越重要。

神武王論功行賞,加封了張保皋和鄭年,神武王之子新羅第四十六代君王文聖王金慶膺即位後,更拜張保皋爲『鎮海將軍,兼賜章服』,又封其爲感義軍使,食邑2000戶。爲了籠絡張保皋,文聖王欲納張保皋之女爲妃,但是朝中貴族認爲張保皋出身微賤,予以阻諫,最終納妃未成。

納妃計劃的流產,在文聖王、朝中貴族與張保皋之間埋下了矛盾的種子。也有說法認爲納妃事件是張保皋主動,他試圖立自己的女兒爲文聖王妃自己成爲皇親國戚,被拒絕後遂於846年起兵作亂,這就是朝鮮歷史有名的『弓福之亂』,這當然也有可能,不過,談古論金認爲:比較大可能是文聖王和朝中貴族們看到張保皋海上稱王之餘,進一步雄霸地方,更要參與朝廷政事,勢力實在太大,不能讓人放心,便加之以『欲謀亂、據鎮叛』的罪名,藉此罪名,於 846年派人趁張保皋一次飲宴醉酒後將其殺害。

不管最後張保皋有沒有『謀反』,千年以降,他的歷史地位還是受到了肯定,張保皋被稱爲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在韓國,張保皋更被視爲民族英雄,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宣傳,包括但不限於電視劇、郵票、慶典等等,以張保皋名字命名的潛艇也自 1993年開始使用。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的故鄉和大本營莞島現在每年會舉行張保皋慶典

一寺連三國,海上也稱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張保皋

張保皋級潛艇是德國潛艇技術和韓國造船工業相結合的產物。

回首歷史,張保皋的所作所爲可謂順應了歷史潮流,從他個人的成長來看,從一個賤民,到異國立功成爲中原王朝的將領,再回到本國成爲呼風喚雨的海上王,其傳奇的人生軌跡也如星辰般璀璨。

而在9世紀的東亞,張保皋就能主動抵制奴隸貿易,剿滅販奴海盜,也說明其人的仁愛和大智大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