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爆肚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記載,一般是回族同胞經營,屬於清真食品,一般是用羊或者牛的百葉和肚領製成,把新鮮羊肚或者新鮮牛肚用沸水快速焯熟後,用香油、辣椒油、醋、鹽、白糖、醬油、芝麻醬、蒜末、香菜末、蔥末拌着喫,口感爽脆,質地鮮嫩,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老北京人講究“喫秋”,有“要喫秋,有爆肚”的說法。炒肝的主要食材是豬大腸和豬肝,把豬大腸和豬肝清洗乾淨,切好,燒一鍋豬骨湯,放入生薑、蒜、八角、醋、醬油、黃醬慢慢燉煮,湯燉好後把豬大腸和豬肝放進去繼續燉,最後用澱粉勾芡。

老北京炸醬麪

第一道:老北京炸醬麪

老北京炸醬麪被評爲“中國十大面條”之一,麪條煮熟後襬上菜碼,澆上炸醬,即爲炸醬麪。我們先來說說炸醬,孔子曾經說過:不得其醬,不食。古人就已經知道用醬來調味了,民間最常用豆類來製作醬,《清異錄》記載:醬,八珍之主也。

可見醬在美食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僅僅是民間,在宮廷御膳中,也會製作醬,只不過是用更佳珍稀的食材。炸醬麪的炸醬,是用肉丁加上黃醬炒制而成。

菜碼則是根據季節來佐以各種時鮮蔬菜。炸醬麪麪條筋道,炸醬鹹香,菜碼爽口,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炒肝

第二道:炒肝

炒肝的主要食材是豬大腸和豬肝,把豬大腸和豬肝清洗乾淨,切好,燒一鍋豬骨湯,放入生薑、蒜、八角、醋、醬油、黃醬慢慢燉煮,湯燉好後把豬大腸和豬肝放進去繼續燉,最後用澱粉勾芡。雖然名字是叫做“炒肝”,實際上不是炒而是燉的,豬大腸的量也比肝要多。

滷煮

第三道:滷煮

滷煮據說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以前的肉價比較貴,所以勞動人民用豬下水代替肉來烹飪。滷煮是用火燒、豬腸、豬肺放一起煮。

一碗熱氣騰騰的滷煮,上面撒上蒜泥、辣椒油、蔥花,豬腸軟而不爛,火燒、豬肺吸足了湯汁,味厚而不膩。

爆肚

第四道:爆肚

爆肚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記載,一般是回族同胞經營,屬於清真食品,一般是用羊或者牛的百葉和肚領製成,把新鮮羊肚或者新鮮牛肚用沸水快速焯熟後,用香油、辣椒油、醋、鹽、白糖、醬油、芝麻醬、蒜末、香菜末、蔥末拌着喫,口感爽脆,質地鮮嫩,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老北京人講究“喫秋”,有“要喫秋,有爆肚”的說法。

北京烤鴨

第五道: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大家應該都知道。作爲一道世界聞名的北京美食,據記載,烤鴨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當時是一道宮廷菜餚。

正宗的北京烤鴨原材料爲北京鴨,用果木炭火烤制,這樣烤出來的烤鴨,色澤紅潤,肥而不膩,外酥裏嫩,帶有一股果木的香氣。

喫的時候,烤鴨會片成薄片,夾幾片烤鴨,幾根大蔥絲,幾根黃瓜絲,蘸點甜麪醬,用荷葉餅捲起來,美味無比。

驢打滾

第六道: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麪、黃豆麪、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做好的驢打滾最後要在黃豆麪裏面滾一下,讓外面均勻沾滿黃豆麪,就像野驢在黃土地上打滾一樣,因此得名“驢打滾”。驢打滾香甜可口,口感軟糯,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甜點。

艾窩窩

第七道:艾窩窩

艾窩窩歷史悠久,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記載。主要食材是用糯米粉和麪粉做成表皮,用芝麻、核桃仁等當餡料,摻點白糖,質地軟糯,口感香甜。

艾窩窩的餡料也很多變,一般都是用營養豐富的堅果、山藥泥等,所以艾窩窩營養也很豐富。

糖火燒

第八道:糖火燒

糖火燒色澤淺黃,表皮酥脆,裏面層次分明,做法是用缸做成烤爐,把餅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糖火燒甜味濃厚,老人和小孩都愛喫,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糖耳朵

第九道:糖耳朵

糖耳朵也叫蜜麻花,因爲它的形狀像人的耳朵,因此而得名。糖耳朵在1997年被評爲“北京名小喫”和“中華名小喫”。

糖耳朵鬆軟綿潤,香甜可口,有詩曰: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

豆汁配焦圈

第十道:豆汁

豆汁是北京特色傳統小喫,以綠豆爲原料,把綠豆殘渣發酵製成,因爲綠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所以豆汁具有養胃、解毒、清火、除燥的作用。

但是這豆汁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因爲是發酵製成,所以豆汁有一股酸臭味,有的人喜歡喝,老北京人一般都搭配着焦圈喝豆汁,一口焦圈,一口豆汁,滋味獨特,有的人卻聞着這味道就避而遠之。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在遼宋時期就已經盛行於北京地區,清朝乾隆年間傳入宮廷。

相關文章